雨霖鈴寒蟬悽切上闋似已將離情說盡,下闋又是如何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021-08-01 14:58:47 字數 5447 閱讀 7533

1樓:文逸

氛圍的渲染一句話,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為下文寫離別的場面作鋪墊:

「寒蟬悽切」、地點和環境,驟雨初歇」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融情入景,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鳴音「悽切」,暗寓別意。

「寒蟬悽切:交代離別的時間。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繼之以寒蟬,對長亭晚;

「驟雨」,點明瞭地點和節序,交代時間。

解析;而驟雨滂沱之後,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地點。

「對長亭晚」,描寫天氣,極力渲染悲涼之境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雲:「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

「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

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可見他的思緒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

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林逋《相思令》雲: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雲:

「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撓,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未脫出林詞窠臼。可是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纖,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敵千鈞!

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詞是一種依附於**的抒情詩體,必須講究每一個字的平仄陰陽,而去聲字尤居關鍵地位。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清人萬樹《詞律發凡》雲:

「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

」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

既日「煙波」,又日「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裡,充滿了如此濃密深沉的煙靄,其離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見。

上片正面話別,到此結束;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為層層加碼,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對映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物件。

據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

』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描繪這清麗小幀,主要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就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帳觸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可見結構之嚴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而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耆卿詞長於鋪敘,有些作品失之於平直淺俗,然而此詞卻能做到「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鼻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永詞)。像「蘭舟催發」一語,可謂兀傲排鼻,但其前後兩句,卻於沉鬱之中自饒和婉。「今宵」三句,寄情於景,可稱曲筆,然其前後諸句,卻似直抒胸臆。

前片自第四句起,寫情至為縝密,換頭卻用提空之筆,從遠處寫來,便顯得疏朗清遠。詞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變化多端,因而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動人。

如何寫柳永雨霖鈴的填詞

3樓:匿名使用者

雨霖鈴浮雲倚斜陽,寒蟬吟悽切。長亭更短亭,驟雨初乍歇。都門設宴饗,舉杯傷離別。

流水空脈脈,蘭舟催急切。默默手相交,瑩瑩淚凝噎。念君一去去,縱舟千里夜。

孤雁楚天闊,冷落清秋節。酒醒楊柳岸,曉風拂絲柳,彎月似笑靨。縱有情萬種,何人將愁解?

4樓:匿名使用者

平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韻)。 雨霖鈴 我在故我思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韻)。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柳永的《雨霖鈴》一詞怎麼寫離情的

5樓:暴走的小辣椒

宋詞《雨霖鈴》(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的《雨霖鈴》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詞婉約派的名作之一。這篇作品,詞人將他離開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開封)時與愛人惜別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餞行時難分難捨的情景,抒發離情別緒。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畫幕。起首三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點明離別的時間和地點,並用「寒蟬」、「長亭」、剛停息的「驟雨」渲染環境和氣氛。準確地將愛人分別時的心情烘托出來,為整首詞定下了淒涼傷感的調子;字字寫景,景中含情。「都門帳飲無緒」,極寫餞行時依依惜別的心情;「無緒」兩字寫出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別的心緒,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以致飲酒索然無味。

而正在無緒飲酒,難分難捨之際,「留戀處」卻又「蘭舟催發」。天色已晚,船伕陣陣催促;出發上路即刻就是無情的離別現實,可想而知,詞人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戀人,執手相擁,淚眼相視;千言萬語,無從訴說。

這兩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戀人失魂傷別的情狀,躍然紙上。此處的「竟」,加重氣氛;「凝噎」兩字把此時的別緒刻畫到至極,為神來之筆。而此時,離別的雙方雖已「凝噎」「無語」,但詞人的內心卻百感交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近情遠景相融,實情虛景相交。詞人把黯淡的心情與沉沉的暮靄融在一起,給別後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陰影。

這兩句表面是寫景,但實則句句寓情於景,用虛景烘托出別時、別後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會將遙遙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一個「念」字,說明寫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別後越去越遠的意思。

這二字用得極好:不忍離去,而又不得不離去,包含了離別的無奈和無限的悽楚。只要蘭舟啟碇,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沉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遠方。

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

下片承「念」而來,設想別後的情景和思念的悽楚。換頭起首兩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以情起句,嘆息古往今來多情離別之可哀;從普遍現象到個體情狀,點明「多情」就會「傷離別」。「自古」兩字,把「離愁別緒」從特殊提升到普遍,擴大了詞的意義。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個「更」字,強調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這句用眼前的「清秋節」,來形象地說明這種痛苦的程度,同時又呼應上片的「寒蟬」,構成寒秋時節淒冷的協調意象。那麼,詞人這種甚堪於常人、古人的別痛,又將是怎樣的情形呢?

接下來,詞人用很具象的言語渲染出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兩句,其精之處,在於用景寫情,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於景;景語即情語。此兩句與上片的「念去去」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更為甚者,「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的「都門帳飲」,足見詞人雖「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柳」與「留」諧音,寫出了難留的離情;曉風的淒冷,寫出了別後的寒心;殘月的破碎,寫出了今後難圓的預感。這兩句景語,將離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悽清冷落的懷人意境;歷來為世人所稱道,成為宋詞名句。

「此去經年」以下四句,推想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今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能熬得過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享,也形同虛設;再退一步,即便對良辰美景有些許的感覺,有無盡的纏情蜜意,又能向誰去訴說呢?

這幾句,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反覆,又一氣貫注,抒瀉了無盡的愁思,也傳達了彼此關切的心情。詞人用反問的形式結句,並嵌入一「縱」一「更」的副詞,使情感的表達更為強烈。

這首《雨霖鈴》是描寫離情別緒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被列為宋詞「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這不僅僅因為柳永的文才超強,更與柳永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有著密切的關聯。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主旨句是什麼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寓情於景,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 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渲染烘托氣氛,表達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在這首詞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明顯是詞眼所在。多情自古傷離別 意謂傷離惜別,並不...

閱讀柳永的《雨霖鈴》,完成後面問題寒蟬悽切

1 寒蟬 長亭 驟雨 煙波 暮靄 楚天 楊柳岸 曉風 殘月等。2 白描手法 或細節描寫 難分難捨 依依惜別 此時無聲勝有聲。3 念去去 點明離別之情,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 用景來烘托離情之愁之苦。或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點明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二句 著意染之 閱讀下面...

雨霖鈴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描繪出一幅怎樣的景象

宋 柳永 前霖鈴 bai 寒蟬du悽切 寒蟬 深秋的蟬,鳴聲低咽zhi.長亭dao 古代驛路上十回裡設一長亭答,五里設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進別的地方.這幾句大意是 耳聽著寒蟬悽切的叫聲,面對著驟雨初歇時的長亭晚景.雨霖鈴 是一首別情詞.幾句通過季節 寒秋 時間 傍晚 地點 選別的長亭 氣候 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