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原文出自《論語·為政》中的第十三章的內容。
原文大意: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
原文啟示:由上可見,孔子不但重視「行」,而且將「行」視作「言」的基礎,即:先行而後言。同時,這也是孔子劃定做君子的重要標準。
孔子教誨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對後人的啟示是: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
那些「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行為,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首先,他的話。」第一行字,陪同的話,東北話的意思也很敏感。 子貢問如何是一個君子,孔子說:「嘉賓發言之前做的事情,然後才做,他說。」
3樓:素敵笙墨
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本章有兩個明顯的重點:一是「言」,另一是「行」;以及一個隱藏的重點:「義」。
就「言」的角度來看則有三個須注意的地方:
1.簡單地說,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說,也可用慎言二字來概括。
2.本章屬於「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慎言不過是成為君子的條件之一,並非僅僅做到慎言即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訒,愛之於言即為訒,訒也是構成仁的眾德之一。
4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吾道一以貫之
詳解:子貢,孔子最出名的學生之一,聰明而善辯,正是上章孔子所說「語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裡,他和顏回是有區別的,從《論語》相關章節就不難明瞭。本章,子貢問君子的標準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假問題,君子「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並不是一個道德標準所能規範的。
子貢希望得到一個靜態的標準性定義,孔子卻用給出了一個當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上面三位的解釋,似乎「行在言先」,沒有說出來就不是「言」了,但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和是否說出來無關。這種強調說不說的邏輯,就是培養偽君子的最好溫床。其實,「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先行其言而後從其言」的縮略。
「行」,發hang,連續貫穿;「言」,不單指出言論,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行其言」,把他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連續貫穿,也就是孔子在後面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貫之」;「從」,通「縱」,廣泛,光「一以貫之」,而不能「從之」,不能使之廣泛,那不過是小圈子甚至是個人的自瀆,沒什麼意義。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使自己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一以貫之,然後再使之廣泛。」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什麼意思
5樓:嗯崔達布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意思是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為政》。
原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註釋:行,小步也,這裡指行事。
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
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
6樓:116貝貝愛
這句話的意思為: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ài)。」
白話釋義: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說:
「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寫作背景: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
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
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
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
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域性、領導全域性,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7樓:丘小夏侯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君子」【解釋】: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原文出自《論語·為政》中的第十三章的內容。
原文大意: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先將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
原文啟示:由上可見,孔子不但重視「行」,而且將「行」視作「言」的基礎,即:先行而後言.同時,這也是孔子劃定做君子的重要標準。
孔子教誨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對後人的啟示是: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於事而慎於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後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誇誇其談.
那些「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行為,是聖人所不能容忍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什麼意思答: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行在言先,言隨行後,亦敏於行而訥於言之義.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
9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吾道一以貫之
詳解:子貢,孔子最出名的學生之一,聰明而善辯,正是上章孔子所說「語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裡,他和顏回是有區別的,從《論語》相關章節就不難明瞭。本章,子貢問君子的標準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假問題,君子「聞見學行」「聖人之道」,並不是一個道德標準所能規範的。
子貢希望得到一個靜態的標準性定義,孔子卻用給出了一個當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上面三位的解釋,似乎「行在言先」,沒有說出來就不是「言」了,但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和是否說出來無關。這種強調說不說的邏輯,就是培養偽君子的最好溫床。其實,「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先行其言而後從其言」的縮略。
「行」,發hang,連續貫穿;「言」,不單指出言論,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行其言」,把他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連續貫穿,也就是孔子在後面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貫之」;「從」,通「縱」,廣泛,光「一以貫之」,而不能「從之」,不能使之廣泛,那不過是小圈子甚至是個人的自瀆,沒什麼意義。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先使自己的言論、思想以及相應的行為一以貫之,然後再使之廣泛。」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子曰 參乎!吾bai道一以貫之。du曾子曰zhi 唯。子出,門人問曰dao 何謂也?專 曾子曰 夫子之 屬道,忠恕而已矣。譯文 孔子說 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 是。孔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 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 老師的學說,忠恕兩個字罷了。明末劉宗周 盡義而生,盡義而死...
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貢問政。子曰「足食糧食
1民本bai思想。du2分 zhi 2取信於民,dao為政以德 2分 3 民專貴君輕 屬。2分 4正確認識到君與民的關係,為後世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緩和社會矛盾提供了借鑑 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需要。4分 略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 糧食充足 足兵...
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問題子曰 「莫我知也夫!」子貢曰
1 a 2 答案示例 孔孟所言之 天 是 天理 天意 天命 天道 等意思,也可以理解為 真理 民意 堅持真理 順應民意,在今天還有著現實意義。孔孟所言之 天 是 人類必須順應的力量 是一種人格化的 自然 尊重這種力量,順應自然,也是仁德的表現。受歷史時代的限制,孔孟將無法解釋的力量稱之為 天 這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