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問君子」 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

2021-05-27 14:17:50 字數 5535 閱讀 8968

1樓:匿名使用者

學生問孔子: 老師, 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呢? 孔子說了四個字:

不憂不懼. 學生一聽, 這太簡單了.於是孔子又說了四個字:

內省不疚 意思是說做人光明磊落, 沒有做慚愧的事情. 為什麼君子不憂不懼呢?孔子說:

仁者不憂, 光明磊落不懼. 有人問孔子什麼是仁, 孔子回答了兩個字: 愛人.

去友愛他人就是仁. 孔子更進一步的解釋, 怎樣是友愛別人呢? 對別人要有尊重的態度,尊重他的想法, 尊重他的立場, 尊重他的感情.

心胸要寬厚,容得下人, 容得下人的想法, 容得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做事要積極主動,不要懶惰等人催. 常常幫助別人,在佛家來說就是常常做佈施.

聖經上說要愛人, 不做慚愧的事, 這也是教大家做君子, 聖賢所見略同. 君子怕什麼呢?孔子說: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言 第一, 君子敬畏天地, 敬畏自然. 這是基本的做人. 第二, 君子敬畏上司, 這裡不是諂媚.

這是我們常說的工作中要尊重上司, 尊重他掌權的角色, 工作上實際的支援上司, 就是幫助 他發揮好他的本職工作. 第三, 君子敬畏聖賢的話語. 這是說不要去說侮辱聖賢的話.

大家見過一些人喜歡蒐集聖賢的話, 自己去瞎解釋, 然後揭批聖賢其實如何如何, 這種人嘴 巴里流走的都是福德.

2樓:吳鬧鬧

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在孔子看來,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

3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者 權重者不媚之 勢盛者不附之 傾城者不奉之 貌惡者不諱之 強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從善者友之 好惡者棄之 長則尊之 幼則庇之 為民者安其居 為官者司其職 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此君子行事之準

4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5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在儀表、處世、交友、改過等方面,應具備的條件。子貢問君子,孔子指出實踐重於空談,應慎言力行。君子重義輕利,小人重利輕義。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心常憂愁。司馬牛問君子,孔子指出君子問心無愧,便能無憂無懼。君子能**之美,小人則**之惡。

君子慎言力行,實踐多於空談。君子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君子重視個人才能學問,不重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君子律己以嚴,小人苛責別人。

6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君子」是什麼樣的人

7樓:愛是錯怪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君子」是什麼樣的人?

8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9樓:美w君

「君子」指「自己」或「別人」

《論語》中多次出現的君子,具體是指什麼樣的人或者品性?

10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對君子的描述有一百多處,裡面詳細描述古代人們對君子的基本要求:善良、有理想、有集體主義精神、行重於言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君子成了榜樣的象徵,對君子的要求也有了與時俱進內容:

善良、有理想、求同存異、敢做敢言等。

在《論語》中提及君子多達一百多處,何謂君子?《論語》裡面提及了多個方面的要求,但至少有下面四個方面是必須的:

1 是一個善良的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自然也就增強了把握未來的勇氣。

2 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一個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國家、社會這個大家庭,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小集體,他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份責任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化出了諸多具有時代意義的版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雪》)等。

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英雄豪傑,無不把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拋小家、顧大家,體現了崇高的理想和抱負。

3 是一個有集體思想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和是結果,不同是原則,兼顧了集體和個人的思想,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內涵。

4 是一個行重於言的人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里仁》)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做先於說,踐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命題,把對理想的執著體現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把對真理的掌握貫徹在實踐當中,這樣的人才符合君子之道對當代人的要求。

簡而言之,君子就是善良、有理想、有集體主義精神並把理想付諸實施這麼一類人,這一類人從古到今都切切實實地存在著,也真實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對這一類人的基本要求發生了些微變化,有了與時俱進的要求,也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訴求。

君子是什麼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

首先,要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種用途。要全面,有道德修養,掌握了禮 樂 射 御 書 術技能,這樣的讀書人,是可以適應社會諸多需要的。然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即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你要清楚道德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接著,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

究竟怎麼樣的人才算是壞人,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壞人?

什麼是壞人?前一段時間,一直迷戀於臺灣電視劇 意難忘 讓很多人不可理解。其實讀武俠 讀官場 讀歷史,看電影 看電視 看戲曲,我們常常熱血往外湧,就只因為在那裡面看到了 自己身邊最壞人的影子 啊!到底什麼是壞人呢?唉,其實天下事,還是難得糊塗呀!仔細想想,恨得我們咬牙切齒的 那個壞蛋 未必在所有人的眼...

什麼人才是英雄,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英雄?

這個問題確實提的好,有云 成者王,敗者寇 也有云 不以成敗論英雄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英雄呢.要成英雄,就必須.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龍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來領導。英雄主義同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是相輔相成的。看來看去,只有喬峰是真英雄!可惜這種英雄只有 中才有。歷史上那種一介成名萬骨枯的,是梟雄,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