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考中進士,授任寧化軍判官,屢經升遷為太常博士、密州通判。特旨升職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梓州路轉運判官。
因為母親年老而堅決推辭,又改任博士、通判萊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誣陷應處死,差役們從中收受財物造成冤獄,郭勸替他昭雪免罪。提升為殿中侍御史。
當時宋綬出朝為應天府知府,杜衍在劑南任職,郭勸說:「宋綬有文才學問,杜衍清廉正直,不應派在地方。」又說:
「武勝軍節度使錢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陳州,覬覦宰相之位;其弟錢惟濟現任觀察使、定州總管,自己申請改派焉留後;胡則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卻又升任工部侍郎、集置堡學士。請催促錢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罷免錢惟濟的兵權,追回對胡則的任命。」又批評對劉從德遣奏的恩典太濫,被貶為太常博士、監濰州稅。
改任祠部員外郎、萊州知州。一個多月後,又任侍御史、判三司鹽鐵勾院。郭皇后被廢,議論選立陳氏,郭勸進諫說:
「通過治家來治天下,首先要從后妃開姑。郭氏並沒有大的過錯,不應廢掉。陳氏並非出身世家大族,不能做皇上的正配。
」奏章呈入時,皇后已被廢掉,而關於陳氏的議論也作罷了。
升任兵部員外郎,兼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馬季良從貶官所在地請求退休,朝廷批准了。郭勸說:
「退休是給賢者的待遇,怎麼能夠讓被貶斥的人得到?請追回命令。」又說:
「發運使劉承德進獻輪扇浴器,大都是為了討好皇上。請拿到外面搗毀,以警告奸邪之人。」
趙元昊世襲父親的封爵,任命郭勸為官告使,送給郭勸一百萬,都沒有接受。回朝後,兼任侍御史知雜事、權判流內銓,升任工部郎中、度支副使,拜授天章閣待制、延州知州。趟元昊部將山遇率宗族來投奔,並說趙元昊準備反叛。
郭勸和兵馬鈐轄李渭商議,自從趟德明納貢以來四十年,前來投奔的人都沒有收留,就報告朝廷予以拒鮑。這年冬天,趙元昊果然反叛,派遣他的使臣自稱偽官前來。郭勸看他攜帶的表章上還自稱臣,就上奏說:
「趙元昊雖然使用超過中國所授予的名位,但還自稱為臣,可以逐步用臣子的禮節來折服他,希望皇上和大臣仔細商議。」結果免去職名為齊州知州,改任淄州,數月後,調任磁州。趙元昊對邊地的侵擾越來越厲害,關陝一帶十分混亂,批評的人選在指責郭勸當時不應拒絕接受山遇,又降郭勸為兵部員外郎。
母親去世居家服喪,喪期未滿重新任職,為鳳翔府知府,不久又恢復天章閣待制的職銜。
召入任**戶部副使,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滑州知州,再升任兵部郎中,調滄州,又調任成德軍。甘陵出現盜賊後,調任鄆州。不久成德軍知軍韓琦上奏說,郭勸所派出的將領張忠、劉遵,在討平盜賊過程中功勞都是第一,特旨詔令嘉獎。
不多久,召入任翰林侍讀學士,再次判流內銓,改任左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升任給事中,推辭沒有接受,而請求贈給他的祖先萊陽令郭寧官號,於是讓他擔任尚書祠部員外郎。
衛士中有相互仇視的,暗地把刀放在衣箱中,跟從勾當皇城司楊景宗進入官門,後來被守門人查獲,楊景宗隱匿此事沒有報告。郭勸請求先辦楊景宗之罪,奏章呈上兩次,沒有聽從,又在朝廷上爭論多日,最後將楊景宗貶黜。祭祀明堂,將要對朝廷內外的**加以恩賞,郭勸就在齋戒之所,帶領各位御史請求召見,沒有允許,郭勸等人又極力議論。
這年,再次擔任侍讀學士、同知通進銀臺司。
郭勸廉潔節儉,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他曾對孩子們說:「顏魯公說,『這輩子能夠得到五品官職,子弟承蔭封為齋郎,足夠了。
』」待到再次任為侍讀,他說:「我是太學生出身,志向不過是成為太守,現在我七十歲,在皇帝侍從的行列中,可以告老回鄉了。」於是就在初一這天上表章,上了三次不被批准,賞賜他銀兩讓他買住宅和田地。
二年後去世。
郭勸之子郭源明,治乎年間,任太常博士。適逢御史知雜事呂誨等人上奏**中書在追贈濮安懿王典禮一事上有錯誤,因而被貶官,任命郭源明補為監察御史裡行。郭源明請求收回任命,請求恢復呂誨等官職,於是同意免除他的任命。
後來他以職方員外郎為單州知州,去世。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4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6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7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8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什麼叫做文言文
9樓:zxj清歡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迴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拓展資料:
文言文的常見虛詞:
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係。且:相當於「啊」
何:什麼;怎麼樣;**;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10樓:晁玉蘭有己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
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11樓:jimo微涼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
」,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2023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魏驥字仲房文言文翻譯
明史 魏驥傳 原文及翻譯 明史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
文言文實詞師的解釋,幾個高中文言文實詞翻譯
比較常用的是 名詞 1 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2 軍隊。燭之武退秦師 3 有某種專長的人。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4 首都,京城。因入京師,觀太學 動詞 1 效法 學習。吾從而師之 2 活用為動詞,跟隨老師學習。或師焉,或不焉 幾個高中文言文實詞翻譯 1.愛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愛護 2秦愛紛奢,人...
求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33翻譯
32.包拯家訓 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 後代子孫做 官的人中,如有犯了 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 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 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後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