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猴乇忌
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5326137 景春①曰:「公孫衍②、張儀②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 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註釋】 ①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
②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 名的說客。③張儀:
魏國人,與蘇泰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致力於遊 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泰「合縱」相對。④熄:
指戰火熄滅,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 禮,父親開導他。
(6)廣居、正位、大道:朱熹註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 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 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 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這 樣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齋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 主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古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 主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古 孟子曰:「有人曰:
『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南面而徵,北夷怨;東面而徵,西夷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
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徵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古 孟子曰: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齋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 知 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
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齋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 主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知 孟子曰:
「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古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 齋 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主 孟子曰: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知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主 孟子曰: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齋 孟子曰: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主 孟子曰:
「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古 孟子曰:
「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齋 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
」 主 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
《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孔子也。
『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文王也。」 古 孟子曰: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齋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知 高子曰:「禹之聲尚文王之聲。
」 古 孟子曰:「何以言之?」 齋 曰:
「以追蠡。」 主 曰:「是奚足哉?
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知 齊飢。陳臻曰:
「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古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知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 主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 知 孟子曰:
「善人也,信人也。」 古 「何謂善?何謂信?
」 齋 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知 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
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 齋 孟子曰:「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知 孟子曰: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 古 盆成括仕於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齋 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
「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主 曰:「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 知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有業屨於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
「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齋 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
」 主 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古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古 孟子曰: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 知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幹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主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
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主 孟子曰: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古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齋 孟子曰:
「膾炙哉!」 主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 知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 古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
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 主 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古 「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 齋 曰:
「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 主 「何以謂之狂也?」 知 曰:
「其志 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鄉原,德之賊也。』」 主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 知 曰:「何以是 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
『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 齋 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 主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
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硃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
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知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硃,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孟子 滕文公下 全文 譯文
孟子盡心下文言文翻譯
2樓:116貝貝愛
戰國時期·孟子《孟子·盡心下》白話釋義:
孟子說:「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給予他所愛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不仁者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
公孫丑問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孟子說:)「梁惠王因為土地的緣故,糟蹋百姓的生命驅使他們去打仗,大敗後準備再打,擔心不能取勝,所以又驅使他所愛的子弟去為他送死,這就叫把帶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的人。」
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寫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
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孟子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二則》這首古詩的原文是什麼
原文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s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 梁惠王下翻譯
孟子拜見齊宣王,對他說 通常所說的故國,不是指那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它有累代的功勳之臣。你眼下沒有親近的臣子了。過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罷免而不知去向。宣王問 我怎樣才能辨識不稱職之臣而不用他呢?孟子說 國君選拔賢臣,如果迫不得已 而選用新臣 將會使卑賤者超過尊貴者,使疏遠者超過親近者,怎能夠...
孟子語錄魚和熊掌,孟子語錄中把什麼比喻成魚?
成語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出自孟子 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