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兩個簡短的故事關於孔子和孟子的

2021-07-29 13:55:50 字數 5465 閱讀 2409

1樓:科普小星球

一、孔子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領取補償金,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鑽研,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

「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

「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們講: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

二、孟子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

「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

「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2樓:牙牙的弟弟

1、孔子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孟子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擴充套件資料: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大名自然無人不知。而兩大宗師的思想、學說聯絡緊密,相輔相成,因而常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積極從政,希望有一番作為。

但他在魯國遭受權臣排擠,後來周遊列國也得不到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終鬱郁不得志。於是,後期孔子轉而通過治學來影響政治。

他收徒講學,著書立說,編修整理了《詩》《書》《周易》《春秋》等經典。孔子的門生據稱多達3000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的言行則被記錄在《論語》這部書中。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一個「仁」字。據統計,在《論語》裡,「仁」字出現過109次,孔子對於「仁」的內涵有多種表述和闡釋,但最核心的說法就是「愛人」。

有了愛人之仁心做基礎,才能踐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設、實施禮樂制度。同時,「仁」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學的追求目標之一是培養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擴大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德治」。

孔子為儒家思想這座大廈打好了基礎,描繪了藍圖。而孔子歿後百餘年,給儒家大廈添磚加瓦的孟子誕生了。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他師承子思(孔子之孫)的門生,曾經遊說齊、魏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同樣不被諸侯接納、重視。

和「王天下」比起來更樂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於是也選擇了退居講學,並和**共同撰寫了《孟子》一書。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在政治領域,他對孔子的「仁」學做了繼承發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統治者應該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要保障人民權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還說,君主只要實行王道,贏得民心,就可以不戰而服萬國,無敵於天下(所謂「仁者無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我國思想、文化各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小故事

3樓:牙牙的弟弟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3、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5、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求關於理解的小故事,關於「理解」的簡短的故事

呵呵,你作文的題目是陶行之的故事吧?寫這個挺合適的,是第1個 俞伯牙在大師成連門下學琴三年,通曉了成連的所有技巧卻始終達不到精妙的境界,於是求成連指點迷津。成連自稱能力有限,說帶伯牙去蓬萊見自己的老師。兩人來到蓬萊,成連吩咐伯牙等候,說自己去找老師,卻一去不回。伯牙開始留心島上的景色,併為之震懾。他...

兩個小兔看書打個成語故事,關於兔子的成語故事

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小兔子,它很可愛,頭上長著兩隻小耳朵,耳朵下面長著像一對紅寶石的眼睛,身上的毛像雪花一樣白白的。它有時很可愛,有時不可愛。可愛時,我走到 它都要跟上。不過很調皮,不時地跑過來跳過去,害得我沒法走快。可是,小兔子有時候很會幹壞事。記得有一次,我到樓下買來一袋蘿蔔放到桌子上,就去看書。過...

求關於指桑罵槐的故事,儘量簡短,求一個關於指桑罵槐的故事,儘量簡短

春秋時期,吳王闔廬看了大軍事家孫武的著作 孫子兵法 3 非常佩服,立即召見孫武。吳王說 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絕倫,先生可否用宮女進行一場小規模的演練呢?眾美女一到校軍場上,只見旌旗招展,戰鼓排列,煞是好看。她們嘻嘻哈哈,東瞅西瞧,漫不經心。孫武下令180名美女編成兩隊,並命令吳王的兩個愛姬作為隊長。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