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孔子教導學生要做「君子儒」不作「小人儒」,在這裡,「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道德修養達到較高的水平,可以稱為君子。《論語》有關修養的言論大約將近全書一半,除了仁、禮和本講中上面所講的各種品德,還有一些是針對君子的修身作出的論述,成為千古傳誦的修身格言。
這些格言,涉及修養的各個方面,至今對我們仍有指導意義,因為範圍太廣,現統一輯錄於下。鑑於有譯文即極易理解,所以只作今譯,不再一一講析。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衛靈公》第十九章)(孔子說:
君子怕自己沒有能力,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第十六章)(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第十一章)(孔子說: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而獲得新的、更深的認識,可以做老師了。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為政》第十三章)(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後再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十四章)(孔子說:
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哀公問曰:「何為**服?
(這裡有問號)」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為政》第十九章)(魯哀公問:
「怎樣做老百姓就會服?(這裡有問號)」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枉人之上,老百姓就服;提拔枉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
」)子曰: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智)者動,仁者靜。
知(智)者樂,仁者壽。(《雍也》第二十三章)(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子曰:
奢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第三十六章)(孔子說:
奢華就顯得誇耀,儉樸就顯得寒磣。與其誇耀啊,寧可寒磣。)子曰: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第三十七章)(孔子說:君子胸懷坦然寬廣,小人經常憂愁畏懼。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第十四章)(孔子說:
不在那個職位,不考慮它的政務。)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裡有問號)(《顏淵》第四章)(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這裡有問號))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憲問》第一章)(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做官領俸祿;國家政治昏暗,做官領俸祿,是恥辱。)子曰: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第二章)(孔子說:士留戀安居,不配作士。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二十七章)(孔子說:
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第二十一章)(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子曰: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第二十二章)(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鬥,合群講團結而不搞小宗派。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第二十三章)(孔子說:
君子不因為某個人說的話而提拔他,不因為他這個人不好而鄙棄他的好話。)子曰: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作為道德修身的楷模,是教化百姓的理想人物。教化是儒家最基本的治民方略回,答需由君子承擔。孔子形象地指出: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君子比義懷德,謙恭禮讓。君子具備仁愛、堅毅、以義制利、誠信等道德品質。
3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就是表裡如
一、擁有良好道德品質與禮貌修養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本人就是小人兼賤人,還妄言什麼君子,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流氓始祖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再進生活中怎樣的人可稱為君子
5樓:半天使惡魔翼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如何理解論語十則中孔子說的君子?在現實生活中,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
6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述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在現實在生活中,什麼樣的人可稱為君子?
7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這個詞在《論語》中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核心詞彙。這裡孔子給了對它的第一個定義——人不知而不慍。全句的意思大致是說,別人不瞭解他,他也不因此而心生怨恨,這難道不是君子嗎?
孔子給的這個定義可能與許多人想象中的君子概念大不一樣。因為一般人心目中的君子多是文質彬彬的,可能在引經據典的時候還會時不時搖頭晃腦一下,透出那麼一點點迂腐來。孔子這裡的君子怎麼可以與文化無關呢?
僅僅只是別人不瞭解他,他不生氣、不怨恨就成為君子了?那君子豈不是很容易做?
其實,這個「人不知而不慍」說起來很簡單,要做到卻並不容易。因為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不順心的事情,有些事情自己能忍得住,有些還真就不一定。
打個比方:一個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揮汗如雨,結果成績出來觀眾席上非但連點掌聲都沒有,反而出現了噓聲,有誰能做到不因此而生氣呢?一個老師,課還沒有上完,學生已經溜掉一半,剩下的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忙著與周公約會,又有誰能做到不因此而發火呢?
喜怒哀樂本來就是人的正常情緒反應,無端端把「怒」給去掉,還要能忍得住,不怨恨,不惱怒,這可不是輕輕鬆鬆能做到的了。所以孔子問,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這是一個反問,表明它是君子的一種常態。於是有很多朋友可能就很好奇:普通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為什麼「君子」能做到?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說明一下儒家的基本立場。這個立場是什麼呢?就是由內御外。
在《論語》後面的講述中,孔子提到「君子求諸己」、「內省不疚」等等,這都是在向自己內心使力,並以此來影響外界。所以對於外界的結果、反應,如果不盡人意,君子會認為是自身出了問題。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不小心撞了牆,你不能怪牆不對一樣。
於是,對於一個君子來說,他看到沒有人鼓掌,沒有人聽課,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己做的事情還有沒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著眼點也就在此。只有經常反省自己了,能設身處地去為別人思考了,君子才能夠凝聚人心,共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夢想。
歷史上但凡做大事的人,多是能夠做到「求諸己」、換位思考的人。比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打敗王郎的時候,曾經得到下屬通敵的文書,但劉秀看也不看就燒了,說了句「令反側子自安」。
劉秀為什麼不龍顏大怒,一一追究,查明瞭殺個乾淨,反而付之一炬?曹操打敗強敵袁紹後曾經有過解釋:當敵人非常強大的時候,就是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其它人呢?
劉秀這樣做,就是因為他能體會到這些下屬的心理,願意換一個立場去理解他們,所以這些人最終能與他齊心協力,共同平定天下,成就了「光武中興」。
由此可見,真正的君子對人是「不慍」的,他必須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以獲得別人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援。如果在這個基礎上,他再去盡心竭力實踐心中的大道,就能讓天下百姓都安居樂業。
如何理解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孔子他說所謂的君子吃飽了飯就再無追求,有了住的地方也不求安寧了,說明君子懂得滿足。如果你不求很美好的食物,也不求吃得飽。那麼你也不會求安穩的地方。指的就是如果你吃飯的時候無慾無求,那麼你很容易吃飽,也不求吃過的特別的棒。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 君子食不追求飽足 居住不追求安...
談談你對君子人格的理解,孔子說的君子人格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意義?
君子就是不說假話,行為端正,有道德感,不騙人,不做作,遵守法律,道德高尚,中國偽君子很多,君子很少,孔子說的君子人格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意義?孔子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堅強的意志和約束力。君子人格是內在修養和外向的以 治國,平天下 為己任的統一,是一種追求知,情,意統一的人格境界。孔子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堅強的意...
關於孔子仁的問題!怎樣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別是仁。仁的本質則是 愛人 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愛人 論話 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 論語 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 仁 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 仁人 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