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瘋瘋由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神聖的職業,有人說,他們就像春蠶,默默的為人類吐出最後一點絲;有人說,他們就像蠟燭,默默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有人說,他們就像辛勤的園丁,為祖國培育一代又一代的花朵。而我說,他們就像一把槳,引領著我們的理想之舟,讓我們通向成功的彼岸,那就是老師。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有過許許多多的老師,他們宛如天上的繁星,有的漸漸由明亮轉為朦朧,但在這其中有一顆與眾不同的明星,那光澤永不消退,那就是陳老師。
陳老師長著瓜子臉,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成了她身上的一道「風景線」,那對水靈靈的眼睛總是我失敗時給我鼓勵;在我成功時給我讚許,還告訴我不要驕傲、再接再厲;在我絕望時,給我帶來希望。
記得有一次舉行數學競賽的時候,陳老師為了我們取得更優秀的成績,利用課後蒐集資料給我們練習,耐心地輔導我們。起初,我興趣很濃厚,學得很開心,成交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由於快節奏的學習,我感覺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辛苦,我漸漸跟不上老師的腳步,失去了信心。
當陳老師發現我的急劇變化時,她向我投來了支援的目光,那目光彷彿在指引正確的方向,彷彿在說:「加油」!不要放棄,不要讓我失望!
我一下子領悟到老師的用意,一種莫名的力量讓我提起精神來聽課,漸漸地我也就跟上老師的腳步,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了。到了考試那天,我滿懷信心地進了考場,腦海裡不時浮現老師那柔和的目光,我更加努力了,因為我肩上揹負著的不僅僅是父母對我的希望,還有陳老師對我的希望。帶著陳老師的目光,我成功了,我獲得了滿分。
能有這樣的成績還真得多虧了老師對我的一番鼓勵,老師謝謝您!
陳老師給予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在學習時,她就像一位導遊,帶領著我們在知識的果園中徜徉,摘取秋天的碩果,品嚐著成功的喜悅;在遇到困難時,她就像母親一樣拉著我們的手一同翻山越嶺;當我們犯錯時,她總會用她的溫暖再一次洗刷每一個學生心靈的塵土。我知道,陳老師付出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她為我們嘔心瀝血,不知為我們流下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辛勞,但陳老師都無怨無悔。真不愧是人類靈魂偉大的工程師。
陳老師,你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古代人的書信格式
2樓:匿名使用者
書信一開頭,便是稱呼
;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稱呼;信的中間,提到別人時,又要稱呼。稱呼弄不清,容易鬧成笑話。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書信格式一般包括:①謂語、②提稱語、③思慕語、④正文、⑤祝福語、⑥署名,這六個部分。
4樓:小小小白
中國古代書信基本格式
書信要注意事項: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檯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書信」當作一個複合詞來用,而古代「書」和「信」是有區別的,「書」指信件;「信」指使者,即傳達信僕之人。漢樂府《古詩為船衝卿妻作》劉蘭芝請母親塒絕縣令派米的媒人:「自可斷米信,徐徐更謂之。
」來信,就是來說媒的使者。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十六年:「(馬)超等屯消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
」這裡的「信」,亦指使者。「信」的這一意義,常見於漢魏六朝的文獻,不能誤解為後起義的「書信」。但在《晉書•陸機傳》內,「書」和「信」已經結合成詞,店人詩亦多見「書信」,而且有了單單以「信」指函札信件的川法。
如王昌齡《寄穆侍御出幽州》:「典逆薊門書信少,雁飛猶得到衡陽」;賈島《寄韓潮州愈》:「隔嶺篇章球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元稹《酬樂天嘆窮愁見寄》:
「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聞」;俱以「書信」連言。
如果認為此三詩中之「信」仍指送「書」之人,那麼下而這首詩衛的「信」卻無須醜疑其為「書」的同義語。元稹《書樂天紙》:「金鑾殿裡書殘紙,乞與荊州元判司。
不忍拈將等閒用,半封京信半題詩。」京信加封,顯然指物,意思非常明確。可見「信」的函札之義雖系後起,並不很晚。
而以「書」指信件的古義,一直沿用至今。寫「惠書奉悉」,作為「收到來信」的文言,是常見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人們在寫書信時候,一般都會遵守一套約定俗成的格式。上下款的稱呼;開頭結尾的致敬祝頌之辭,有許多習用語;抬頭、空格等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古代書信大致可以分為給艮輩的(父母、師長、上司等等)、給平輩的(兄弟、朋友、同學,同搿等等)、給晚輩的(子侄、學生等等)三種。上款寫受信人,下款寫作書人,小問敘正文,三種書信均同,為明清以來常見的格式:但漢魏六朝的書札,卻都先寫自己的姓名,後列受書人。
《報任少卿書》的開頭「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這樣。太史公,官名;牛馬走,為司馬遷自冰之訊;再拜,表示行禮;足下,為對任少卿的敬詞。下面的「曩者辱賜持,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這一段活,接藉任少卿來信的話頭,引起下文。
末尾只說「書不能惡意,略陳固陋,謹再拜」,不再署名。三國魏文帝曹丕)的《與朝歇令吳質書》,開頭寫「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吳質字)無恙」,末尾寫「行矣自愛,丕白」;自己署名,前後兩見。「白」,是述說的意思。
南朝梁丘希範(遲)的《與陳伯之書》,開頭寫「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末尾復書「丘遲頓首」;頓首,示敬,亦前後兩見。「無恙」,為正文前問候的通用語。這種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過不象先寫受信人上款的那樣普遍;而對人稱字(後來亦稱人的別號)不呼名以及在書信的首尾致敬問候的傳統,至今還在延續,不過因時世不同、用語有異而已。
6樓:匿名使用者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古代書信格式是什麼?怎樣署名?古代如何給父母寫信? 30
7樓:大野瘦子
一、開頭:稱謂(寫給父母稱謂用尊稱即可,古代對對方父母的尊稱是令尊、令堂。令尊,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二、正文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
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後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三、結語
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四、署名,屬你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放在末尾。
8樓:花樣年華
常用書信套語
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後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
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道鑑
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
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鑑
同學:硯右、文幾、臺鑒
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女性:慧鑑、妝鑑、芳鑑、淑覽
-祝願語——
父母:恭請福安 叩請金安
長輩:恭請崇安 敬請福祉 敬頌頤安
師長:敬請教安 敬請教祺 敬頌海安
平輩:順祝
署名——
對長輩:叩稟 敬叩 拜上
對平輩:謹啟 鞠啟 手書
對晚輩:字示 白諭
信封的寫法跟現在沒有多打的區別
不過古代的書寫是豎的
注意使用相應的敬語就可以了
9樓:小鏡子
書信要注意事項: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 在社交上用「專頌檯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提稱語書信一定要用稱謂,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長,還是老師、朋友。稱謂之後,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臺端、臺甫等等,這類詞語稱為提稱語。
提稱語與稱謂有對應的關係,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物件。其中比較常用的有:
用於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
用於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尊右、道鑑
用於師長:函丈、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史席
用於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鑑
用於同學:硯右、文幾、臺鑒
用於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用於女性:慧鑑、妝鑑、芳鑑、淑覽
古代書信格式是什麼?怎樣署名?古代如何給父母寫信
一 開頭 稱謂 寫給父母稱謂用尊稱即可,古代對對方父母的尊稱是令尊 令堂。令尊,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二 正文 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正文寫好後,如發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後面 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並在...
為什麼古代人的牙齒反而更健康,古代人的牙齒為什麼那麼白
古代人受生活條件限制,平時很少吃肉,所以身體一般不會成酸性,酸能腐蝕骨頭,另外在作息方面,一般日落就睡,雞叫就起床,少了熬夜,不會傷腎,腎主骨,牙齒也是骨頭,大概應該是這些原因吧,希望能幫上你。古代人的牙齒為什麼那麼白 因為你看的 古代人 是影視劇演員,不是真的。在公元前3000年,我國就已有了保護...
古代人女孩的年齡是怎么表達的,古代人女孩的年齡是怎麼表達的?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下列是古人的女孩年齡稱謂 1 度 小兒初生之時。2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3 赤子 襁褓 未滿週歲的嬰兒。4 湯餅之期 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 湯餅筵 也作 湯餅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