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傳書、口信、耳語、驛站,以及烽火臺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八百里加急。望採納。
2樓:天生玩家酷
飛鴿傳書(常用的)!~口信(通過人之間的傳遞,驛站只是其中的一個點)!~(樓上說的烽火臺使用在軍事上的報軍情的,誰會為了報平安跑到烽火臺去啊,難道你也要「烽火戲諸侯」?
八百里加急也是關於軍事和國家大事的,為了報平安用得著八百里加急( ⊙o⊙ )倒!~)
古代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3樓:腦洞快歷史
現在的科技十分發達,一通**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傳遞訊息的?
4樓:逆轉心理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資訊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資訊傳播.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5樓:需要鮮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情報傳遞系統的國家之一,據甲骨文記載,在商朝已經有了郵驛,主要是利用人力攜帶密信然後騎馬送信的通訊方式。從西周開始,中國的通訊組織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兩套有組織的通訊:一是烽火為主的早期聲光通訊系統,二是以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訊系統,郵驛制度在當時已經比較完善。
當今學者對成書年代和作者仍存有爭議的《六韜》是古代著名兵書,它以周文王、武王和姜太公的對話形式來討論軍事。在其中一卷《龍韜》中提到了「陰符」,即打造一套符,用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含義。它是我國較早在軍事中用象徵符號來祕密通訊的方法。
後來古人認為「陰符」所能傳遞的東西有限,遂發明了「陰書」。《六韜》中記載了姜太公對「陰書」用法的介紹:把一封書信分為三個部分,派三個人送其中一部分,即使送信人也不知道完整的內容。
到了秦始王時期,圍繞以咸陽為中心的驛站網大肆修建馳道、驛道,建立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郵驛制度,普及了在傳遞文書時應加封印泥來保密的方法。
宋代由於內外戰爭的頻繁,有一種祕密通訊叫「字驗」,軍隊中約定重要事情按不同意思列編號,如「1請弓」、 「2請箭」、 「3請糧料」、「4請添兵」、「5請移營」、「6被賊圍」等40個帶編號的詞語,記錄這40條詞語正確對應編號的本子只在軍隊的主帥手中,再選40字的古詩,將編號數字對應在古詩中的某些字上面,將對應的字編入普通公文裡。這樣即使敵方收到信也很難知道其中的真正含義。
到了唐朝,發明了一種「蠟丸書」又名「蠟彈書」的東西,即把密信封在體積小便於攜帶的蠟丸裡,防止被洩露。
南宋時期則發明了一種「隱寫術」(該詞**於約翰尼斯.特里特米烏斯所著的一本講密碼學與隱寫術的一本書《steganography》)將明礬水寫在信紙上,等水乾後,紙上一片空白,等送到收信人手中,用水將信打溼,字就慢慢浮現了出來。
人們對祕密通訊的需求不僅體現在軍事上,還有日常每個人的生活中。
2023年美國計劃開展的「稜鏡計劃」被揭露後讓全球使用者為之震驚的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隱私感到擔憂,紛紛開始尋求可靠的、加密的、安全的聊天方式,由此應運而生的加密聊天gj也特別多。
在中國,「蝙蝠」滿足了普通大眾對於加密聊天的需求。它採用了一人一協議,一人一金鑰的非對稱加密方式,私鑰僅存放手機端可手動更換。協議加密的方式是基於橢圓曲線演算法和自有演算法進行金鑰協商,並通過ecc加密演算法對訊息和檔案進行加解密。
使用ecc,可以用更簡短的金鑰獲得相同的安全強度,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已獲得大面積使用。如國家密碼局頒佈的**2演算法就是基於ecc演算法實現的。
6樓:皇唐薛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臺,信鴿。 信鴿送信的準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
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
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
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
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7樓:匿名使用者
1.鴻雁傳書 2.魚傳尺素 3.青鳥傳書 4.風箏通訊 5.竹筒傳書 6.黃耳傳書 7.飛鴿傳書
8樓:匿名使用者
多了,有飛鴿傳書,大雁,皇帝專有信使騎馬傳遞,還有在軍事上烽火臺,平常百姓就是通過過往商人等流動人口捎帶資訊,不過很慢也很不準確!
9樓:匿名使用者
商周時期就有了郵驛傳遞制度,當然寫信。還有飛鴿傳書。
10樓:百度使用者
有烽火,還有用人力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傳書,烽煙,明清時好像有和現代郵局差不多的機構
12樓:匿名使用者
遠距離就是,旗語,在遠就是烽火
13樓:匿名使用者
的啦啦啦德瑪西亞啦啦啦
古代人寄信都是怎麼寄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1,讓別人帶
2,有家奴,騎馬送去
3,飛鴿傳書
15樓:雲遮世說
第一,最主要是靠人捎帶。如,馬上相逢無紙筆,任君傳語報平安。
第二,家有急事、要事,則請專人傳遞。
第三,專業機構有需要,如軍事目的,則有專門固定地點的飛鴿傳書,但是是絕不是影視中那麼隨意,輕易。鴻雁傳書更是個傳說!
16樓:匿名使用者
信鴿 還有驛站 馬匹
古代人是怎麼看時辰的???說詳細點,。。。
17樓:南兔那些年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
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 43.2分
擴充套件資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參考資料
古代人怎樣稱呼自己有幾種啊,古代人怎樣稱呼自己的女兒
1.鄙人 古人稱 呼自己的謙詞 2.臣 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稱 3.孤 古代皇帝自稱 4.小人 古代一些下級對上級,奴才對主人的自稱,有自貶自賤以抬高聽話人之意 也指壞人 5.在下 古人自稱 6.陛下 對皇帝的尊稱 7.閣下 對聽話物件的尊稱 8.令郎 指對方的兒子 9.愚 對自己的稱呼,謙詞 ...
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古代人一般怎麼過年
1 置天地桌,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祠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先祖神仙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先祖神仙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祠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 香燭 五供 大供之外還要掛畫像,與拜偶像不同,大都是表達對先祖敬意,福祿壽三星畫...
古代人是怎樣看「日全食」,古代人如何解釋日食現象?
1.古代人把 日全食 俗稱 天狗食日 日 代表天帝,皇帝是天之子。如果出現日食,就是妖孽侵犯皇帝統治的凶兆。唐朝 推背圖 李淳風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表現,日全食一般應念在國亡君死,天下大亂,城池淪陷,疆土丟失。如夏朝日全食天下大亂,唐朝日食安史之亂,1842年日全食鴉片戰爭,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