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沒有表,怎麼知道時間的,古代人都沒有表,怎麼看時間的?

2021-05-25 15:29:46 字數 4358 閱讀 8801

1樓:安素

1、表圭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發現山石、林木等物在陽光照耀下會投射出影子,有聰明人就發現,這些影子竟然有著一定的變化規律,可以用來觀測時間,便在平地上立一根豎直的竿子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根竿就被叫做——表。

後來發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就用石板做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與立表垂直,通過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來算知時間,這把尺子叫做——圭。圭表就這麼製成了。

2、日晷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3、漏刻

它的發明源於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沁出。依據此,人們仿製了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注入水後,水就會從孔中漏出來。

然後用另一個容器收集漏下的水,在這一容器內放一標有時間刻度的箭桿,箭桿上附有一個竹片或木塊,能隨水上浮或下沉,這套容器叫做「箭壺」。漏刻是漏壺和箭壺的合稱。當箭壺收集的水慢慢增多,木塊會託著箭桿上浮,人們從容器蓋處就可以看到箭桿的標誌,知曉具體的時間。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1、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當地時間半夜零時。

2、丑時:雞鳴,又名荒雞,當地時間凌晨二時。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當地時間凌晨四時。

4、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當地時間早晨六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當地時間上晝八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當地時間上晝十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中午一詞,為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的時間節點連用。

8、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當地時間下晝二時。

9、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當地時間下晝四時。

10、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地時間傍晚六時。

11、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當地時間晚上八時。

12、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當地時間晚上十時。

古代人都沒有表,怎麼看時間的?

2樓:安素

1、表圭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發現山石、林木等物在陽光照耀下會投射出影子,有聰明人就發現,這些影子竟然有著一定的變化規律,可以用來觀測時間,便在平地上立一根豎直的竿子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根竿就被叫做——表。

後來發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就用石板做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與立表垂直,通過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來算知時間,這把尺子叫做——圭。圭表就這麼製成了。

2、日晷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3、漏刻

它的發明源於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沁出。依據此,人們仿製了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注入水後,水就會從孔中漏出來。

然後用另一個容器收集漏下的水,在這一容器內放一標有時間刻度的箭桿,箭桿上附有一個竹片或木塊,能隨水上浮或下沉,這套容器叫做「箭壺」。漏刻是漏壺和箭壺的合稱。當箭壺收集的水慢慢增多,木塊會託著箭桿上浮,人們從容器蓋處就可以看到箭桿的標誌,知曉具體的時間。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1、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當地時間半夜零時。

2、丑時:雞鳴,又名荒雞,當地時間凌晨二時。

3、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當地時間凌晨四時。

4、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當地時間早晨六時。

5、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當地時間上晝八時。

6、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當地時間上晝十時。

7、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當地時間中午十二時。中午一詞,為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的時間節點連用。

8、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當地時間下晝二時。

9、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當地時間下晝四時。

10、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當地時間傍晚六時。

11、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當地時間晚上八時。

12、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當地時間晚上十時。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沒鐘錶,聰明的古人發明漏沙計時,或杆影計時,把一天分成十二時辰,一個時辰2小時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是世界上天文學科特別發達和先進的國家,所以我們最早會計算太陽、月亮與地球三者間的關係,定出了日晷(其針長、形狀、有許多講究,需要精確計算),通過投影,計算出日、時、刻、分,還有了四個季節和十二四節氣的劃分,這是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一種曆法。所以中國的歷法非常難算,精度非常高,會的人很少。具體到各地,則有水漏、沙漏,以及早期的鐘和鼓向皇帝與百姓報時,確定出相對準確的時辰,所以才有打更這種職業。

有些也採用點燃線香計時。一般的香大約可以燃燒多少時間,只要連續點燃線香就行。這種辦法比銅壺滴漏的計時水平要低,誤差稍大,在一般住戶中用來粗略計時。

北宋的皇帝在宮廷裡就有「自鳴鐘」了,每個時辰都有小人出來敲鼓,其數就是時辰數;到各個刻(每十五分鐘)則是另外一組小人出來。這個鐘的一部分是木頭做的,被元軍燒燬了。到明朝之後就有了機械鐘,平時日誤差在幾分鐘之內。

5樓:南武大神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迴圈、四季的變化等等是人類最早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人們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又需要根據時間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人最早創制出的利用陽光下影子移動的規律,測定二十四節氣和迴歸年長度的天文儀器。所謂「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或者石柱,漢代後,改用銅製;「圭」是一根與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漢以後,改用石制或銅製,它們共同組成「圭表」。用圭表測出表影隨著太陽的視運動在一日之內的長短變化。

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從正午表影長短變化的週期,可以確定一個迴歸年的長度,並能推算出「24氣」。後來幾經改進,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們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個相對較短的「小表」,相當於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時長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來。

日晷是在圭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能夠更準確地測定不同時刻的時間。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如果將圭表和日晷結合起來,就成為既能測定節氣,又能測定時刻的「節氣日晷」。古代人還利用某些物質的流動現象來計時,如利用水從帶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壺中流出的量計量時間。

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

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一時至三時為丑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古代人都沒有表,怎麼看時間的

古代人沒有電,晚上怎麼打發時間,古代人沒有表,怎麼知道時間的?

在古代很多人都是天黑就睡覺了,一些條件好會出去喝酒,喝茶,看戲,逛青樓什麼的。還有古代也有夜市,也可以去逛逛夜市。平常都在上網衝浪的人,停了電可以外出走走,親近大自然!古代人沒有表,怎麼知道時間的?1 表圭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發現山石 林木等物在陽光照耀下會投射出影子,有聰明人就發現,這些影子竟然有...

古代人怎麼刷牙

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 晨嚼齒木 就是這個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 古牙膏 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

與古代人物有關的成語有人知道嗎,與古代人物有關的成語

負荊請罪 鑿壁偷光 舉案齊眉 上下其手 退避三舍 草木皆兵 這種成語是很多的,可以看看詞典,很多古人的事蹟都會留下成語的 怒髮衝冠 藺相如 3.暗渡陳倉 劉 邦 4.手不釋卷 曹操 5.孺子可教 張良 6.一飯千金 韓信 7.嗟來之食 韓信 8.紙上談兵 趙括 9.背水一戰 韓信 10.赤膊上陣 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