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是什麼意思?這個概念的層次是什麼

2021-05-17 01:13:22 字數 5384 閱讀 2678

1樓:小小小白

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做人之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來倡導,強調「仁」應體現於日常人倫的一點一滴之中。

三個層次:

切身性。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話都突出了「己」的維度。此處的「己」並非西方哲學中的抽象自我,不是所謂靈魂、我思或自我意識。

孔子所說的「己」,是有喜怒哀樂與憂患敬畏、要經歷生老病死、處於勞碌或休息狀態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並非毫無差別的抽象自我,而是有其鮮明個性的具體自我。

實踐性。孔子所說的仁絕非某個擺在那裡的既定之物,而是需要在實際踐履中建構和完善的目標。人們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近於仁、依於仁、安於仁。

同時,對仁的實踐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大仁大義;人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實踐,只要是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對仁的實踐。

自覺性。在儒家看來,仁是一種「見其生不忍視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自覺意識。仁的自覺性還體現為其持續性。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用今天的話來說,仁的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對仁的實踐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只有不斷實踐,不動搖、不懈怠,持之以恆,才能逐步接近和達到仁的境界。

2樓:卑安容鄭攸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2)評價:①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係;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3樓:西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4樓:墨海愚者

孔子認為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論述中並沒有給出「仁」的確切含義。

孔子是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5樓:阿離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是: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7樓:奶思呀呀

含義:「仁」定義為「愛人」,(一個可以稱之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穩,才能能夠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夠更好地賙濟眾人,方能博施濟眾。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8樓:凌櫻緋

「仁」作為儒學核心理念,結合時代需要演化為「仁德」(完美的個人修養)、「仁愛」(理想的人際關係)、「仁政」(完善的政治統治)思想,形成了完備的「仁學」體系。

一、仁德。

孝悌是仁德的基礎,在家裡行孝盡悌就是仁德培養的開始,是達仁的有效途徑。仁德的構建是一種內在與個體的深度道德結構,這種內在的道德意識依禮的外在形式而得以,從而獲得內在詮釋孝的依據。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須依禮奉行才是盡孝,說明當時禮所規範的事情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禮即理,是當時社會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因此依禮盡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實現和不斷提升。

孔子由孝達仁是其最終的道德歸宿,通過盡孝使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完善,進而實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終達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二、仁愛。

孔子的仁強調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是愛人。《論語·顏淵》中寫道:「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意思就是樊遲問「仁」是什麼,孔子回答說仁就是愛人。

孔子要求人們用博大的胸懷去愛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親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內容。

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即「孝」,就自然成為仁愛的起點。孝與仁的基本內涵是一致的,百姓通過對父母的親情之愛推己及人,彰顯個人對社會、國家的責任和擔當,不斷追求仁愛的最高目標。

孔子以「愛人」回答樊遲,意在強調家庭是人際關係的起點,愛從家人開始,進一步推擴到愛他人愛萬物愛萬民,進達仁愛境界。

三、仁政。

孔子從家庭內部父子、兄弟之間的自然「親親」出發,將孝的功能推擴到社會和政治層面,以期對家庭、社會和國家關係作出較為圓融的和解。

在以家為本位的宗法社會裡,家與天下合二為一,為政者便以父子關係來比附君臣關係,臣子要像對父母盡孝那樣對君主盡忠,向君主貢獻心力,使政治關係帶有血緣親情的色彩,給為政者的統治渲染了溫情的家庭氛圍。

孔子認為孝是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實現和操作的道德實踐,從孝悌在家庭內部的實行推擴至整個國家,仁政的目標就可達到。

從血緣、人倫、親親的傳統社會結構去重建穩定有序的政治倫理環境;通過彼此相連、親情感通的互動,建立起父子血緣親親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倫秩序;通過為政者的率先垂範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實現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實現「仁政」。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仁學的現實意義:

1、推動構建一種新型的經濟倫理。

從經濟倫理來分析,孔子的仁學思想在構建新型經濟倫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孔子重視的是平等、安定等社會福祉問題。

這一點,恰恰與我國的國體相吻合。現階段我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讓發展成果惠及到全體人民,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正體現了對國家中每一個公民的平等重視,關心的同樣是人民福祉。

2、對我國政治理念的啟示。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國家範圍內實現德政。實際上,他是主張個人人格修養的不斷完善,最終推己及人,在社會範圍內實現「仁」的境界。

孔子反對單純地殺戮和刑罰,他認為治理國家應該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規範言行,那麼老百姓就會自覺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去做可恥的事情。

在現代中國這個法治社會中,法制對維持秩序是至關重要的。可是,作為維護秩序最底線條件的法律本身並不能培養公民的公共意識和責任意識。那麼,對於希望在和諧的社會中尋求生命完滿性的人來說,一種公民道德的培養是完全必要的。

3、為構建核心社會提供精神資源。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仁學思想的提倡可以促進家庭、社會的和諧安定。另一方面,仁學思想的提倡還可以促進自然、社會、人與物的和諧共處。

將自然與「仁」相聯絡,其實也就代表他對自然的一種態度。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和**在21世紀的中國提出的偉大戰略任務,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它也是人類不懈追求的一種美好社會,馬克思主義政黨孜孜以求的一種社會理想。孔子的仁學恰恰給予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社會道德支撐。

9樓:譚銀光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2)評價:①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係;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10樓:清花夢桃

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1樓:天彳亍健

「仁」在《論語》中出現200多次,最能體現仁的含義的是「仁者愛人」。

12樓:娣荷

仁,禮 ,這是他的思想核心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兩個人相親相愛。孔子首次將「仁」的含義規定為「愛人」,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愛理論,後世的統制者又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

孔子認為「愛人」要由近及遠,首先要「親親」,做到「入則孝,出則悌」,然後才能達到「泛愛眾」,這與墨家的「兼愛」以及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愛」又有所曲別。

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是什麼意思?

14樓:小司【湙叨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裡,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

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這話非常正確。

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

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線,而沒有中絕斷裂。

仁的定義是什麼,孔子的仁是什麼意思?這個概念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仁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 仁 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 弟 悌 忠 恕 禮 知 勇 恭 寬 信 敏 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

孔子「仁者愛人」的涵義是什麼,如何理解孔子的「仁者愛人」

涵義 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是出自戰國孟子的 孟子 離婁下 一 原文 孟子曰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二 譯文 孟子說 君子之所以不同於普通人,就是因為存的心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