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為仁由己」怎麼解釋,孔子說什麼是「仁」

2021-09-10 18:05:34 字數 5348 閱讀 4157

1樓:文化永生

「為仁由己」的意思是:實行仁德要靠自己。

出處:《論語·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2樓:國學正解

仁 就是生髮的意思,在天為天道 類似於太陽生養萬物 在人則為仁 立己達人

為仁由己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 人性本善 每個人都有仁心 這是上天賦予的,既定的

第二個意思 是人應該這本有的這個仁心發揚光大 不但要立己還要達人 立己是教 是學 達人是功 是德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仁由已

孔子說恢復(周)的禮教,就是仁

表    明

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

強調實行

《里仁》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仁由己」字典上的解釋是: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即是說由自己真心地決定去做好事,關懷他人、回報社會,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更高層次的表現,是把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自覺地把社會責任意識轉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

5樓:

~仁是儒家的最高準則標準。

為仁由己:孔子認為要作到「仁」的境界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學習。

6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 為仁由己

【拼音】: wéi rén yóu jǐ

【解釋】: 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表示做好事全憑自己作出決定。

【出處】: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舉例造句】: 夫忠為令德,為仁由己,萬里一契,義不在言也。 ★《晉書·溫嶠傳》

7樓:悠悠的羽

對待別人要仁慈要像對待自己一樣

孔子說什麼是「仁」

8樓:喵喵喵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

孔子以「愛人」釋「仁」,有愛就有好惡,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人才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包括好惡取向,仁充當了道德判斷的標準。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立志於仁德,就不會為非作歹。他又說: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離開仁,何以談得上成就其名,因此君子時刻以仁為行為準則,任何時間及場合都堅持不懈。

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之人不可能長處困境,也不可能長處樂境。

仁者本身具備仁而安於仁,知者因行仁有好處而行之,有智慧的人同樣以仁為行為準則。

孔子也知道做到愛憎分明是不容易的。他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這裡以仁為標準區分兩種人:愛好仁的人與厭惡不仁的人,前者是仁,後者雖然對不仁厭惡,但是否達到仁,孔子並未明說。對於這兩者,他本人都沒有見過。

在他看來,愛好仁的人再好不過了,厭惡不仁的人實行仁德時不受不仁德的人影響。

如果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力量一定充足,只是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他對此持懷疑態度。也可以說,行仁德或反對不仁是件困難的事,因此他強調作為行仁的主體,人自我要付出努力。

擴充套件資料

以仁改造禮:

孔子也講禮,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顏淵問仁,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與禮互釋,但兩者有所偏重,禮屬於外在儀式,仁屬於內心,更為根本,反映時代特色。

我們應該從社會變遷與學術思想轉型來理解以仁改造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學術界常以「禮崩樂壞」來形容當時的社會,指周代原有的封建規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開始瓦解,開啟了從分封制向郡縣制、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王官之學向百家之學的轉變。

在這一社會變動之際,亟需聖人出來改進,時勢造英雄,孔子應運而生,擔當起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他清楚地認識到維護舊的禮已經不可能,必須適應這種新變化,那就是系統闡發仁的價值。

相對而言,禮屬於周代的舊物,代表著等級,而仁則是春秋以來的開新,代表著平等,禮崩樂壞之後才有仁。他也意識到社會及道德的發展不能出現斷裂,因此並沒有完全否定禮,而是以仁改造禮,賦予禮新意蘊,期以仁與禮互動而達到維護世道人心的作用。

孔子講的為仁由己、推己及人反映了仁的兩大特點:自覺與平等,這才是孔子以「愛人」釋「仁」的精義所在。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孔子只解答過,怎麼樣才能做到仁。因為**問的都是怎麼能夠做到仁。所以孔子依個人的心性不同,給出不同的解答。

關於「仁」,《論語》中提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愛人。

3、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5、有勇。

6、無求生以害,有殺身以成。

7、恭、寬、信、敏、惠。

8、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0、剛毅、木訥。

《論語》記載了幾位**問仁的情況,我們從孔子的答語中可以看出,**問的都是如何可以做到仁。因此,孔子沒給出仁的定義,只告訴學生做到仁的途徑和方法。其核心行為是「敬愛」。

論語中論「仁」的句段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

「不知也。」又問。子曰: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

「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興於仁;故舊不遺,**不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說的仁是什麼,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 克己復禮,仁在其中 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

孔子說 「志士仁人沒有因為貪求生命而損害仁的,卻有犧牲生命以成就

是子曰 逗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地 譯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第一則 子曰 逗富與貴,...

儒家思想怎麼對待財富,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論語 子路篇 載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 苟合矣。少有,曰 苟完矣。富有,曰 苟美矣。孔子說衛國的公子荊善於管理家業。剛有一點財產,孔子就說 差不多合格了。稍微增加一些財富,孔子又說 這就比較完備了。當他富裕的時候,孔子就說 這就很美好了。這三個字 合 完 美。合是基本合格。完是比較完備。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