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秦也抱只貓
古人有兩種說法:
1、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
2、「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味書屋」原題「三餘書屋」,取《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為學當以之餘,冬者發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示人們應把握時間,努力學習。
書屋易主壽氏後,書屋主人兼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又引蘇軾「此生有味在三餘」的詩句,將「餘」字改為「味」字。
2樓:暴走少女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分別是經味、史味、諸子百家味。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
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但是許多人並不瞭解,文中所寫的三味書屋的「三味」的含義。
三味書屋的三味有三種說法:
1、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
2、「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3、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
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
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5樓:利民舟
三味書屋,指讀書人意會書中「三味」方可「登堂入室」進入書的殿堂。
而「三味」則指讀書人要把「讀懂書之味道、教人們脫去愚昧、作出回味無窮的傳世佳作」為己任,即是「三為」——「為自己、為民族、為國家」而讀書。
三味書屋是指哪三味?
6樓:sky註冊賬號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讀經味如稻粱
讀史味如餚饌
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
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
壽鏡吾在這裡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
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
7樓:張志銘
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
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講道:「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
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
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8樓:匿名使用者
何為「三味」?100多年來,眾說紛紜。三味書屋的第五代主人壽宇予以澄清,「三味」終於有了公認的定論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篇文章裡,並沒有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是什麼意思,而且,各種版本《魯迅全集》註解裡對此的解釋也不一樣。因此,即使讀了這篇散文,一般讀者也難解「三味」的真正含義。
壽宇老先生,5歲時就進入三味書屋和他的祖父壽鏡吾學習,直到14歲時去上海。關於三味書屋,他無疑是一個很權威的專家。
他說:「我們家本是河南中州人,家譜中記載,當日堯的一個兒子封在一個叫鑄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鑄』字的金字邊去掉作為姓,於是,就有了我們壽家。
不知過了多少年,我們家的一支人遷到紹興,定居在偏門外的鏡湖之畔,一直到我的高曾祖壽峰嵐。」
清朝道光年間,為了子孫的出路,原想做大老闆的壽峰嵐決定進城辦學。起初,他給自己的私塾館取名為「三餘書屋」。「三餘」出自三國時董遇所說的「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努力學習。
「三餘書屋」開業,壽峰嵐特意請大書法家樑同書題寫了牌匾。
有一天,他的兒子壽韻樵揮筆將匾上的「餘」改為「味」。壽韻樵的書法造詣高深,改過後的匾額上的字竟也渾然一體,如同樑同書本人改的一樣,據說一些書法家也沒看出破綻。但是,為什麼要這樣改呢?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
有人說,這是從蘇東坡那裡化來的。蘇東坡對董遇的「三餘」之說頗為讚賞,曾做詩曰:「此生有味在三餘」,壽宇對此不認同。
有人說,「三味」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對此,壽宇也不認同。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
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
」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壽宇對「三味」的解釋曾發表在《魯迅研究資料選刊》上,並且很快得到學術界許多人的認可。
9樓:冬の雲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味指的是他的稱謂,沒有什麼3味有的話還不嚇死人啊
三味書屋的三味指的是哪三味?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味書屋」因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名篇而廣為人知。關於「三味」的含義有多種說法,本文作者是當年執教於「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之孫,關於「三味」的含義,他的解釋可能更能體現「三味」的本義。
三味書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間書屋,關於三味書屋中「三味」的含義,我想談一些實況,以供參考。
「三味書屋」的由來
我先祖定居紹興後,至我高曾祖父壽峰嵐時,在紹興偏門外鏡湖邊開了個「壽同升」酒店,以釀酒為業。後因地方**及地霸的敲詐勒索,最終使酒坊的經營難以為繼,只好關門歇業。於是峰嵐公便萌發了設立私塾興辦學堂的想法,一為生計,二使子孫不再行工經商。
為了走好辦私塾、興學堂的道路,峰嵐公首先延請名師到家坐館,給兒子壽韻樵講授古籍和書法等。韻樵公潛心研習,日後不但曉通文墨,在書法上也苦練有獲。嗣後,韻樵公又為兩個兒子壽舟墀、壽鏡吾請師講學。
學業有成後都以坐館教書為生(壽鏡吾即秉承祖業在三味書屋開辦私塾終身執教,被魯迅尊稱為「壽老先生」)。
由於深諳官場腐敗,宦海險惡,峰嵐公立下規章,在三味書屋裡只教授《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學古籍,不準教授試帖詩、八股文一類考取科舉功名所需的知識內容。也就是說,三味書屋不是為清朝培養當官人才而設。這一良苦用心當時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見諸文字記載),不過峰嵐公授意兒子壽韻橋(即雲巢公),把原來購買房屋時所帶一塊「三餘書屋」匾上的「餘」字改為「味」字時,就闡明瞭此「三味」之義: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將這三句話作為私塾的教學方針,並要以此為世代相傳的祖訓家規。要子孫認真遵守,更不許子孫去當清朝的官。
要甘當老百姓,憑自己勞動做人,要甘於過清苦的生活。應該說,兒孫們很好地遵守了峰嵐公的這一宗旨,壽氏此後數代沿襲的書香門第中,像我祖父鏡吾公和我父親壽澗鄰這兩位長輩,都只考取了縣上的秀才,取得當私塾老師的資格後,就不再參加科舉考試,終身執教於「壽家門臺」內。我的伯父壽孝天也只考取到舉人為止,不再圖謀其它功名,雖然據其淵博的學識,謀取職位走當官的道路,是輕而易舉之事。
然萬物皆變,事難預料,壽氏家族中仍然出了個不願遵守祖訓的子孫,雲巢公的一個孫子,也就是我的親叔父壽洙鄰想走另一條路。他熱心參加科舉。並在考期將到之時,逃出父親為阻止他應考而設的禁閉室,從關他樓上的窗戶懸繩而出,逃出應考。
最後還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為吉林農安縣的知縣。這一違背祖訓之舉,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罵其「不孝」,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表示從此不認這個「不肖兒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強烈,可見一斑。
關於三味書屋中「三味」的多種說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中,即包含了祖上創辦私塾時的宗旨,雖是必須遵循的家規,卻因其反清意識絕不可對外洩露的。三味書屋因由魯迅引起人們注意後,自然對「三味」的含義產生了興趣。當有人問及壽洙鄰時,彼以「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種味道來形容讀三種古籍作為解釋。
但此說令許多人感到難以信服和認同。因為典出《三國志·董遇傳》中的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
」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陰,勤奮讀書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餘」為「三味」,用味道來形容古籍來勸人讀書呢?還有人懷疑像壽鏡吾這樣一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魯迅語),怎麼會用「餚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醢系肉或魚剁的醬)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說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
另外也有考證「三餘」為「公餘、飯餘、茶餘」的,更有引經據典,**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中的:「詩書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時用的肉汁)、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塊「三味」的匾被演繹出五花八門這麼多的味道,這恐怕是先祖們始料未及的。
歲月流遷,光陰似箭。看到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狀況,我感到應該闡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規,對祖訓三緘其口了。
於是我投書《紹興魯迅研究專刊》詳述了我自幼在「三味書屋」裡接受啟蒙教育以來,耳濡目染所瞭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鏡吾公、父親壽澗鄰、伯父壽孝天不止一次所訓告「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腦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的本義不應掩蓋
在探索三味的含義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艱辛努力,進行調查和分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歸結到勸人珍惜光陰和認真讀書,種種解釋都無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從尊重史實的角度出發,我覺得應實事求是還「三味」本義,而不應任之以訛傳訛,甚至演變到掩蓋了三味書屋的創辦形成和發展、辦學宗旨,以及坐堂執教人等等的本來面貌。
學海無涯,探索亦無止境。近日我從浩如煙海的方誌古籍中,又瞭解到有關「三味」新的情況,茲補記於下:清初順治年間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肅人士「王瞭望」,因不堪宦場傾軋而辭官隱居鄉間,晚年曾為人題寫過一幅中堂和兩條對聯,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寫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推算起來,要比三味書屋的形成早160多年!可見,由鏡吾公口授家傳下來的這三句祖訓確有出處。想必是當初韻樵公曾見到過,心有靈犀相通而引起同感,遂借來用作「三味」的內容。
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
我翻閱很多資料,大部分說的三味是這三味 讀經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說起三味書屋,那是清末民初紹興城內有名的私塾,原名為 三餘書屋 取自裴松之 三國志注 中的一句話 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 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努力讀書,切莫荒廢了光陰。賞識並引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三味書屋什麼態度
三味書屋 禮數嚴多,讀書枯燥,遊玩單調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對三味書屋和百草園都有什麼印象 5 應該說百草園代表了作者的童年,也代表了作者記憶中的美好 而三味書屋代表了作者最初的啟蒙,是作者成長的開始.在百草園中,不僅僅只是花鳥魚蟲,對於童年的作者來說,...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內容,三味書屋的內容用字概括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可以用一個 樂 字來概括。是 樂 字吧!加分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內容用20字概括 對比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揭示了兒童天性和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內容用20字概括 作者記敘了童年在百草園快樂的生活以及上了書塾的學習生活。從百草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