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的表達技巧如何讓學生掌握

2021-05-16 16:07:30 字數 6098 閱讀 5990

1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高中階段需掌握的詩歌鑑賞的表達技巧及其作用

2樓:從心所御

**詩歌鑑賞方法和解題技巧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高考啊,這些都是高考題型哦。就那麼幾種,記住就行了,然後分析,長了就會了。

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4樓:楊偉光

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背誦

日常的語文教學是學到詩歌講詩歌,考到詩歌講詩歌,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引導學生真正的熱愛詩歌,也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長期堅持背誦詩歌就像長期吃飯,營養會一點一滴補充身體。

所以在詩歌教學的時候重視詩歌背誦,在其他單元可以弱化詩歌背誦但不能停止詩歌背誦。詩歌教學的時候可能是每天背誦一首詩,不再是個教學單元,我們可以一星期背誦一首詩或者一星期背誦一個詩歌名句也行,總之不能停止詩歌的背誦學習。

再者,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長期的誦讀有助學生培養語感,熟悉古典文化,積累豐富的認知經驗,對學過的知識不自覺加以運用,養成觸類旁通思考的習慣。

二、積累古典詩歌意象的含義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態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以折柳表惜別。

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以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淨潔白的形象。以鬆象徵堅貞高潔。

以蓮代表愛情。梧桐是淒涼悲傷的象徵。杜鵑是淒涼哀傷的象徵。

以鷓鴣鳥表達離愁別緒。鴻雁代表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意象的含義是理解古典詩歌的一把鑰匙,正確把握詩歌意象的含義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詩歌的光明大道,要善於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這把鑰匙。

三、歸類識別詩歌的情感

贈友送別:一般是叮囑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捨的感情或別後的思戀。例如:依依不捨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詠史懷古:一般是憑弔古人的人或事。對人,或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邊塞征戰:一般來說,邊塞征戰詩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麗主題的比較少,而表現對戰爭的厭惡,表現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的比較多。

山水田園:以山水田園為審美物件,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代表詩人:

陶淵明、大小謝、王維、孟浩然。

寫景抒情:即詩人因所見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種感觸,於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抒寫對美好景物的喜愛和讚美、表達自己的喜悅和陶醉較多。

當然,傷春悲秋的詩也不少,也有借淒涼的環境表達自己的孤寂惆悵、苦悶之情。其實「寫景抒情」幾乎是每一首詩必用的手法。

詠物言志: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採用象徵、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於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往往是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或表現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例如: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學生將每類詩歌都記幾首代表作,如果讀別的詩歌可以根據意象判斷這首詩歌屬於哪一類,又屬於這類中和哪一首風格近似的作品,然後再各根據其個性深入解讀,這樣讀詩歌的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學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寫促學

要想牢記一個原理,最有效的是運用。所以我們不妨從運用入手,即寫古典詩歌入手引導學生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對學生來說寫古典詩歌也許是一件難事,不要緊,我們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讓學生有意識運用學過的意象組織詩歌,表達情感,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對意象的運用,情感的表達。

老師在學生寫作詩歌時不要指手畫腳,要讓學生自我評判,讓同學互相評判,這樣會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愉快。

5樓:田彥達

一、 鑑賞詩歌的形象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託著複雜的感情或暗示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情感由形象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和主觀形象(客觀形象就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閒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通過幾組淺顯的意象,表現了奔波勞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表現出詩人傷感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鑑賞詩歌形象時,僅憑詩歌表象來揣度詩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詩人情感好惡、哀樂的寄託,如《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有意選擇的意象,詩人把旅途的倦怠、對飄泊生活的無奈和家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感情就顯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導學生分析詩歌形象時,首先是先讓學生有一定的形象儲備,比如「殘月」往往暗示思念、「柳絲」喻指離別等等,積累一定量的形象後,學生會形成初步的形象鑑賞,但學生這時往往又會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類似的都會做統一的解釋,意象單一化了,因此應該讓學生有所區別,特別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詩歌中不同的含義。如此方能讓學生真正把握詩歌形象的真正意蘊。

二、 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句入手,理解詩歌語言的意蘊,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語言具有凝練、含蓄、抒情、跳躍等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義,不同的語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評曰: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為何一普通的鬧字在這裡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春意盎然,百花爭豔的景象,類似的還如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23年全國高考題中分析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謂此二字為全詩「詩眼」。「咽」字本為動詞,冷本為形容詞,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泉水由於岩石的阻擋,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為全詩詩眼。

學生分析詩歌語言,最大問題在於籠統,套話過多,有的因為詩歌讀不懂,就直接寫「詩歌語言生動、精妙」等話,言不及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詳細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確地表述出來。然後在讓學生明確具體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它在詩中起到的作用。

這樣指導學生來分析,學生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要言之,根據詞語的語境義來分析,就會有明確的思路。

所以,不管題目如何要求,分析語言最要者結合詩境、語境,就不會茫然無措。

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

古典詩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數去表現一定的人物、景物,藉以表達某種情感,僅憑語言的高度凝練還不能夠完全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還需要藉助一定的寫作技巧。

1、修辭手法。詩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很多,有比喻、擬人、借代、對偶、誇張、象徵、寄寓等,象在《詩經》中運用嫻熟的「比興」手法,在後代如樂府詩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東南飛》中首二句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來起興,喻焦仲卿夫妻分離。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不難看出,但其難處是把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學中,有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運用了何種修辭,但其作用卻不提片言,這實際反映了鑑賞能力不夠高。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有哪些常見的修辭手法,並且要知道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際的鑑賞中回答得全面具體。

2、表達方式。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與抒情。

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在教學中,較難把握的是「虛實結合」,也有的稱之為「虛實相生」。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頗難定奪。

其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這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⑴、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其中「雕欄玉砌」便是虛景。⑶、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景是還沒發生的,他體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是設想的別後的虛景。

而所謂「實」景,則簡單得多,「實」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在鑑賞中,直接問到詩句運用什麼表達方式較少,常是間接問某一句或兩句起到的作用,實質是問表達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教學中應該明確的告訴學生這類問題的實質,應該如何回答。

3、其他的一些表達技巧。主要有烘托、託物言志、卒章顯志等。

烘托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在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在《姜齋詩話》中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話很好地表達出它的作用。

託物言志是種表現手法,主要是詩人借用事物來寄託自己的情懷,如梅花、菊花寄託自己高潔的情懷,青松喻正直不屈的品格,當然,具體到詩歌中作者所蘊含寄託的感情要具體分析。

所謂卒章顯志,是詩人在文章的結尾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詩歌一般都有固定的模式,如基本上都是先景後情,或融情於景,尾聯或隱或顯表明自己的志向,只要明白這點,對於一些題目中要求回答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措手無策。

四、把握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一個原則是「詩言志」,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有寄託生,無寄託死」,足見古人對詩歌寄託情感是如何的重視。歸結起來,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有五種。

第一、憂國傷時。包括了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表現了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如白居易《賣炭翁》等等。

第二、建功報國。主要有抒發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也有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第三、思鄉懷人。包括了羈旅愁思(柳永是很善於表現這種羈旅行役的情感),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如王昌齡的《閨怨》。

第四、贈別。主要表現親友之間的離別之情,送別是古詩詞的一個很重要的題材,詩人往往是通過送別表示挽留、坦陳心跡的感情。

第五、生活感受。這是一類無法劃入其他的詩歌,包括寄情山水、田園風光,如王維大多數的詩歌;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劉禹錫的《烏衣巷》;借古諷今,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有青春易逝的苦悶,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在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時,瞭解一些必要的文學史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古代文學知識太缺乏,對詩人的瞭解也僅限於課本上那幾句簡單的註解,並且往往容易形成單調、刻板的詩人印象,比如欣賞杜甫的的詩歌,不管題材如何,都是憂國憂民,象《月夜》這樣的詩,說成憂國憂民,顯然是失之千里。古云「知人論世」,如果平時能夠引導學生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講述一些有關文學史的知識,對學生做這類詩歌鑑賞題是大有裨益的。

詩歌鑑賞技巧,詩歌鑑賞的表達技巧有哪些?

一 詩歌的表達技巧 1 修辭方法 比喻 擬人 設問 反問 借代 對偶 誇張 襯托 用典 化用 互文 反覆等。2 表達方式 記敘 議論 描寫 抒情。抒情 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借景抒情 託物言志 情景交融 描寫 可分為動靜結合 虛實結合 點面結合 明暗結合 正側結合 粗筆勾勒 白描工筆 樂景寫哀 ...

詩歌鑑賞的表達技巧有哪些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技巧有哪些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 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1 修辭手法。鑑賞詩歌的修辭手法,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麼,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 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修辭手法一般包括比喻 擬人 誇張 對比 對偶 反問 設問 反覆 互文 通感 ...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裡面,什麼叫做視聽結合?麻煩高手回答一下

視聽結合,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相輔相成,相互襯托,使其所描寫的景物更具立體感,使讀者身臨其境。視聽結合強調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去描寫,使讀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狀態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相結合,通過聽能感覺到畫面,通過看能感覺到聲音,達到視覺和聽覺相通,感官同步。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