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樑丘鴻遠冒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瞭解我。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患:憂慮,怨恨。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讀解】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人知也 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
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瞭解我。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患:憂慮,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讀解】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3樓:帥帥的老木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4樓:葉綠素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5樓:命運與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章更具體的**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著手點,揭示其「不患」與「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詳解:以前所有解《論語》的人,看到這幾章「不患」、「患」的來回折騰都要暈,面對幾乎一致的話,最終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說這是重出,應該是孔子反覆丁寧,所以《論語》就記了好幾次。但這種解釋荒謬透頂,請問,難道孔子幾十年就說了這500多句話?
難道相應的話,就這幾條反覆說,其它都只說一次?難道編輯的人就不知道這些話都差不多,就不會篩選一下?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論語》的人根本就自己糊塗,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來**階。
就像這章,通常解釋也就採取相同態度。其實,《論語》裡沒有什麼重出、多餘的話,銀碗**,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誰?眼拙還編故事掩蓋,就不是眼拙那麼簡單了,那是心態問題了。
如果不對《論語》完全通曉無誤,又有什麼資格解《論語》?
這一章並不是什麼重出,而是就著上一章來,在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上討論。如果說前面兩章分別站在根本性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角度討論問題,那這一章就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揭示其「不患」與「患」。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結構內部是無位次的,人類社會,必然由人構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己知」是社會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狀態,如果真有什麼「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任何理論,如果違背了這個「不己知」,就是荒謬可笑的。例如,有某種上世紀被無數人吹捧的主流經濟學,以所謂人的理性為前提,這種經濟學只能是垃圾經濟學。
因為「不己知」,在人類理性的層次上,「非理性」是無位次的,人類的理性因「非理性」的無位次而位次,叫囂人類理性的,根本上從來都是「非理性」的。
「不知人」,就是前面反覆提到的「人不知」,「聖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為什麼有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而有「不知人」、即「人不知」的位次。
正因為有了「人不知」的位次,才有可能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但這改變,不可能通過改變「不己知」的狀態而達到,因為「不己知」是無位次的,任何涉及「不己知」不患的改變的都是「不己知」,「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下是無可改變的。換言之,一切企圖通過改造人從而達到改造人類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任何希望通過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而達到改造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揭示這種型別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從「人不知」到「人不慍」,是不能從「不己知」下手的,因為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孔子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從來不**任何人類思想的改造問題,因為人類的所謂思想位次,從根本上**於社會「人不知」的位次,唯一需要改造的只能是「人不知」世界的現實結構。但社會的改造必須由其位次而決定,不同位次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態、規律,這裡沒有任何先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方,都必須從每個社會結構的現實邏輯、位次出發,這才是知其位次而行之,這才存在把「人不知」世界變成「人不慍」世界的可能,離開了現實的邏輯、位次,都是別有用心的鬼把戲。
直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患人不明瞭自己,患「人不知」的世界啊。
注:「人不知」的「知」,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能怨恨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瞭解別人。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詳解: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是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值得憂慮,更不用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是值得憂慮的。
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裡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裡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孔子像應
7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註釋】
(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這裡的潛臺詞是:
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瞭解自己。孔子積極鼓勵**從政,而從政的一個基本門路在於使別人瞭解自己。要想讓別人瞭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別人——這就是現在所說的換位思考。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9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關注我
10樓:伏地魔
意思是:不能怨恨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瞭解別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12樓:龔簡答沙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能怨恨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瞭解別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蝴蝶結攜家帶口覺得不對勁的快遞都想看比分你的價值?
14樓:命運與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章更具體的**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著手點,揭示其「不患」與「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詳解:以前所有解《論語》的人,看到這幾章「不患」、「患」的來回折騰都要暈,面對幾乎一致的話,最終所有人都只能用一招,就是說這是重出,應該是孔子反覆丁寧,所以《論語》就記了好幾次。但這種解釋荒謬透頂,請問,難道孔子幾十年就說了這500多句話?
難道相應的話,就這幾條反覆說,其它都只說一次?難道編輯的人就不知道這些話都差不多,就不會篩選一下?其實,所有的原因都是以前解《論語》的人根本就自己糊塗,搞不懂,分不清,硬找些理由來**階。
就像這章,通常解釋也就採取相同態度。其實,《論語》裡沒有什麼重出、多餘的話,銀碗**,分不清是眼拙,怪得了誰?眼拙還編故事掩蓋,就不是眼拙那麼簡單了,那是心態問題了。
如果不對《論語》完全通曉無誤,又有什麼資格解《論語》?
這一章並不是什麼重出,而是就著上一章來,在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上討論。如果說前面兩章分別站在根本性以及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角度討論問題,那這一章就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揭示其「不患」與「患」。在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上,「人之不己知」是其「不患」,正因為有了「人之不己知」的「不患」,才有了「不知人」的「患」。
「人之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結構內部是無位次的,人類社會,必然由人構成,而只要是人,就是「不己知」的,正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才有了「不知人」的位次。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己知」是社會中所有人存在的必然狀態,如果真有什麼「人性」,唯一可能的「人性」就是「不己知」。任何理論,如果違背了這個「不己知」,就是荒謬可笑的。例如,有某種上世紀被無數人吹捧的主流經濟學,以所謂人的理性為前提,這種經濟學只能是垃圾經濟學。
因為「不己知」,在人類理性的層次上,「非理性」是無位次的,人類的理性因「非理性」的無位次而位次,叫囂人類理性的,根本上從來都是「非理性」的。
「不知人」,就是前面反覆提到的「人不知」,「聖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為什麼有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不己知」的無位次而有「不知人」、即「人不知」的位次。
正因為有了「人不知」的位次,才有可能把「人不知」的世界變成「人不慍」的世界。但這改變,不可能通過改變「不己知」的狀態而達到,因為「不己知」是無位次的,任何涉及「不己知」不患的改變的都是「不己知」,「不己知」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下是無可改變的。換言之,一切企圖通過改造人從而達到改造人類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任何希望通過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而達到改造社會的運動都是荒謬可笑的。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揭示這種型別運動失敗的必然性。從「人不知」到「人不慍」,是不能從「不己知」下手的,因為無從下手。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和孔子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從來不**任何人類思想的改造問題,因為人類的所謂思想位次,從根本上**於社會「人不知」的位次,唯一需要改造的只能是「人不知」世界的現實結構。但社會的改造必須由其位次而決定,不同位次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形態、規律,這裡沒有任何先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良方,都必須從每個社會結構的現實邏輯、位次出發,這才是知其位次而行之,這才存在把「人不知」世界變成「人不慍」世界的可能,離開了現實的邏輯、位次,都是別有用心的鬼把戲。
直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患人不明瞭自己,患「人不知」的世界啊。
注:「人不知」的「知」,是「智」的古字,「人不知」不是「人不知道」,而是「人沒有智慧」。
「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什麼深意嗎
直譯 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讀解 別人不瞭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 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瞭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不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而是擔心自己沒有盡力去做。這句話將努力和執行放到能力之上,其實很多時候,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其實即是逃避和拖延的藉口,更是自我設限。這句話出自北宋王安石。不患人之不己知出自 論語 學而 和 論語 憲問 原文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子曰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 里仁第四》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金良年譯註 不擔心沒有人瞭解自己,謀求能為他人所瞭解.楊伯峻的論語譯註 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朱熹的理解是 君子不會擔心得不到理解,只希望能不斷完善自我,得於心自然能形於體,別人自然也就知道了。美是由內而外的 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