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吹r_r忘離傷
王守仁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 陸王心學也是宋明理學的一個分支 宋明理學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就是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致良知 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世界真理
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的深層內涵究竟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大學》講「致知」,《孟子》講「良知」。王陽明把《大學》和《孟子》拼接在一塊兒,提出了「致良知」說。《孟子》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這兩個「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
「良知」何指:第
一、明善惡(道德)。第
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個好惡之心,「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良知就是一個知是知非的心。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點瞞它不得。」第
三、歸本原(萬物一體)。
「致」為何意:喚起、體認、踐行、擴充、光大、達到、實現。
「致良知」就是:喚起、體認、踐行、擴充、達到、實現人皆有之、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終達到萬物一體、與宇宙同化的聖賢境界。
「致良知」作為陽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兩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
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
「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
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
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守仁良知是學家的準則學說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王守仁還提出了 良知是學家的準則 命題。這種良知標準說為當政者隨心所欲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革新的人們解除了思想束縛,對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王陽明的 致良知 學說怎樣理解?其中 致 是什麼意思 致良知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 孟子 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
哪些名人評過王守仁?作品,如何評價王守仁這位偉人?
1.我知道龍應臺的作品中提到了他,就是龍應臺的作品集目送裡面,提到了王陽明和他說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原話評價是 這世間的風景於我的心如此 明白 何嘗在我 心外 相機,原來不那麼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註解,眼的旁白。於是把相機...
王守仁與朱熹的思想是否存在本質差別 為什麼
朱熹其哲學思想概括 存天理 去人慾.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慾 即人性 專本似明珠,與天理屬一致,但為後天的慾望所矇蔽,所以要 明天理,滅人慾 而王守仁則認為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外無理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斷,良知是人先天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