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孟子的知言養氣說,並分析心氣言,三者的關係

2021-05-21 13:32:49 字數 5810 閱讀 9259

1樓:匿名使用者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

養氣與知言的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孫丑問道:「如果讓您擔任齊國的卿相,能夠實行您的主張了,那麼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業或王業,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

」 孟子說:「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公孫丑說:「如果這樣,老師就遠遠超過孟賁了。」孟子說:「做到這點不難,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動心了。」

公孫丑問:「做到不動心有什麼方法嗎?」 孟子說:

「有。北宮黝這樣培養勇氣:肌膚被刺不退縮,雙目被刺不轉睛;但他覺得,受了他人一點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國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樣;毫不畏懼諸侯,聽了惡言,一定回擊。

孟施捨這樣培養勇氣,他說:『把不能取勝看作能夠取勝;估量了勢力相當才前進,考慮到能夠取勝再交戰,這是畏懼強大的敵人。我哪能做到必勝呢?

能無所畏懼罷了。』(培養勇氣的方法,)孟施捨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這兩人的勇氣,不知道誰強些,但孟施捨是把握住了要領。

從前,曾子對子襄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經在孔子那裡聽到過關於大勇的道理:

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嚇;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捨的保持勇氣,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領。」

解釋孟子的「知言養氣說」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中說: "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 "提出了"知言養氣" 說.

孟子認為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養成浩然之氣,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辭. 這鐘思想影響到文學創作,就特別強調作家要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然後才能寫出好的文 學作品.孟子的"知言養氣"說抓住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格蘊涵,被後人在文論中廣泛引用, 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的悠久傳統,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產生了巨大影 響.

孟子認為,知言與養氣是必須一起完成的自我生命開展的兩個面向.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 存,構成一個無始無

孟子《養氣章》譯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知言養氣章》(節錄)

〔公孫丑〕曰:「敢問夫子〔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心,

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

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則動氣,氣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引言《孟子‧知言養氣章》主要論述孟子的道德修養工夫,其中所用的「志」、

「心」、「氣」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關係,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

「志」去控制「氣」,以此更能培養出「浩然之氣」。以下我們會先釐清〈知言

養氣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氣」及「浩然之氣」的意思,再以此去

論述「志—心—氣」三者的關係,最後,我們會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長」說明了

甚麼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謂「心」,據〈知言養氣章〉,是指「不動心」,意謂「不受任何外在原

因之刺激而動搖其心」。究竟言這種「不動心」之「心」又是怎樣的心呢?據孟

子對告子的「不動心」的批評:「不得心,勿求於氣;可」,以「心」與「氣」

對舉的格局言,「心」固然獨立於「氣」,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氣又是甚

麼層次的心呢?在此我們可以據〈知言養氣章〉說「夫志,氣之帥」、「志至焉

,氣次焉」、「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

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領「氣」,乃在於「志」是道德價值判

斷的「心」的展現,而我們從《孟子》書中的其它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

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見,「心」乃是決定生命的道德方向,

賦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價值的主宰。而這樣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當

中此「心」能決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於其「價值自覺」,可是,此「道德自覺」

僅是作為善行的倪端或種子,亦需要作「擴而充之」的工夫。【注一】此亦是孟

子「養氣」的理由。

孟子言「志」的意思

所謂「志」,一般而言,學者會據趙岐注「志,心之所念慮也」或朱子集註

「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將帥」,甚至據《國語‧周語中》:「五味實氣,五

色精心……」韋昭注「味以實氣,氣以行志」言「心」與「志」可互通。【注二

】此本無可非議,但是,假如我們要區分「心」與「志」,我們仍可從「心」在孟

子哲學中的各種性質去區別出來,孟子的「心」起碼有如下的特點:[1]「心

」的價值自覺有普遍必然性[即好善惡惡的能力];[2]「心」的價值自覺具

有獨立自主性[即分辨善惡的能力];[3]「心」的價值自覺具有實踐性[即

行善去惡的能力]。而「志」則主要在於「心」由價值自覺經抉擇後,所實行的

道德方向。從上述趙岐注「志,心之所念慮」及朱子注「志固心之所之」中,我

們可以發現「志」即是由「心」所具有價值自覺的自主性(分辨善惡的能力)作

道德判斷,此所謂「念慮」,再作實踐的道德方向(行善去惡的能力),此所謂

「志固心之所之」。原來「心」故然是具備「志」的能力,但是,「志」則強調

去確定「心」的道德抉擇及實踐方向。這樣,「志」所具有的特點便在於:(1

)價值判斷;(2)實踐的道德方向。

孟子言「氣」:氣與浩然之氣

所謂「氣」,在〈知言養氣章〉中,孟子提出了兩種「氣」:春秋戰國時一

般的「氣」觀念(即論述告子的「氣」)子孟子自己的「浩然之氣」。首先,在

〈知言養氣章〉中,孟子批評告子的修養功夫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

即表示他認同告子關於「心」與「氣」這一面的修養功夫,而這種「氣」就是春

秋戰國一般論述的「氣」觀念。故此,孟子繼批評告子的修養功夫而提出「志至

焉,氣次焉」、「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等修養功夫的「氣」,亦是這種

「氣」觀念。其次,這種「氣」觀念,黃俊杰教授據《易傳》、《左傳》待春秋

戰國典藉中的「氣」字用法,指出:中國古典中所謂「氣」有「雲氣」、「氣息

」、「血氣」諸義,而在「氣」的諸義中,在本質上並不具有價值意涵,它僅是

屬於自然界的。【注三】本章所言的「氣」便當指是「血氣」。徐復觀先生在解

釋「氣,體之充也」這句話說:「氣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注四】換言之

,在〈知言養氣章〉中,「氣」是指自然生理的生命力。

所謂「浩然之氣」,乃孟子從他思想體系中的「心」(志)與「氣」的修養

關係,發展出來的修養境界。據〈知言養氣章〉中,「浩然之氣」有三項特點:

(1)孟子言「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閒」,即表

示「浩然之氣」能與人文世界的價值緊密連繫,清王船山曾對此段言:「天地之

閒,皆理之所至也」【注五】原來「浩然之氣」比較「氣」已有了價值意涵;(

2)孟子又言「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即表示:假如要長存這種

「浩然之氣」,則需要以「志」(心)去配合義與道才可行;(3)所謂配「義

」乃是以內心的行仁義所生,而非以客觀外在的「義」強加於心去控制氣,此即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而這種話是針對告子關於「言-心-氣」的

修養功夫而論。

現在,我們便論述「志」、「心」、「氣」三者關係,以下將會從「心」與

「志」的關係、「心」與「氣」的關係去論述。

據上文的概念釐清中,我們發覺「志」與「心」的關係是極密切的,甚至在

〈知言養氣章〉中有互相替換的用法。首先,「志」是可以代替「心」的意思。

從「夫志,氣之帥」朱注以「心之所之」為「志」,可見論志即論心。其次,孟

子在批評告子的「言-心-氣」的修養功夫時,孟子亦以「志」來取代「心」去說

明「心」與「氣」的對舉格局。最後,我們可以從上文對「心」與「志」的概念

釐清中,發覺到在《孟子》中的「心」與「志」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志」大

抵亦具有「心」的價值判斷及實踐的道德方向。

不過,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這個概念應該有其

獨特的一面,據上文對「志」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孟子對於告子修養功夫的批評

,見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養功夫與告子的不同,因為在批評告

子之說時孟子僅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對於「心」與「氣」的關係,孟子僅言「可」,孟子說這個「可」字可以有形式

義和實質義的分別。在形式上,孟子可僅認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氣」的關係

;在實質上,孟子可能是認同告子從客觀外在為義的心去控制「氣」。可是,在

下文中孟子說其「浩然之氣」的修養功夫,是「集義所生」而非「義襲而取之」

,這便表明孟子對於告子的修養功夫,只是認同其以「心」去控制「氣」的關係

。以此看來,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

的「心」,其所言的修養功夫,乃是以內心的行仁義去表明。其次,「志」的意

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斷及實踐的道德方向,這亦乎合孟子修養所強調的一面。簡

言之,「志」與「心」的關係,是孟子欲強調「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並與

告子的「心」作區別,而採取以「志」來取代「心」的用法。

「心」與「氣」的關係是〈知言養氣章〉的重點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

們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強調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以此言論志

即論心。以下我們論「心」與「氣」的關係時便會以「心」與「志」互換。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氣」的,在「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言心與

氣的關係中,孟子明顯以心來對治於氣,而心與氣在孟子的修養功夫中實處於一

個對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為主宰性的,所謂「夫志,氣之帥也」即表

示「心」與「氣」的對治格局中,以心來作主宰,在孟子的修養功夫中,實是由

心作為主導後才到氣,此即「夫志至焉,氣次焉」。不過,究竟怎樣欲心作主宰

來御氣呢?孟子以為以心作主宰來御氣的功夫有二:「持其志,無暴其氣」。「

持其志」即從積極性上去持執「心」的道德判斷及實踐性;「無暴其氣」即從消

極性上減少生理血氣無所控制。這便是孟子的修養功夫中由心對待氣的方法。又

至於孟子為何要心作積極的持執或消極的減少之功夫呢?這有賴於孟子認為「心

」與「氣」是處於互動的關係,所謂「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孟子以為只

要心不足夠堅定便會出現由氣所反過來控制,故此,在這種互動的關係中,要養

氣便要從堅定心的實踐來確定,這便形成了孟子修養功夫中「心」與「氣」的獨

特關係。在修養的功夫上,是應該從「心」來作主宰御「氣」,而這種修養過程

中,「氣」又與「心」是互動影響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無暴其氣」

等方法。最後,經過這等修養功夫,孟子所集的「氣」便是從自然的生理血氣轉

化為具有價值意涵的道德義理之氣,這種氣便是孟子稱之的「浩然之氣」。由此

可見,孟子的「浩然之氣」是經過養氣功夫而修成。

最後,我們說說在〈知言養氣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長」說明甚麼道理?首

先,在孟子提出這故事的脈絡中,他是正在說明「浩然之氣」的特質,此見「拔苗

助長」與「浩然之氣」有關。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長」是針對告子的不動心

而言,孟子以為告子「未嘗知言,以其外之」。所謂「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

可」、「非義襲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養功夫上,僅以客觀外在的仁義(愛)

來當作內心的行仁義,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長」的故事正是說明告子的修

養功夫只是強加於「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這故事一方面點

出告子功夫之問題,一方又點出自己「浩然之氣」的殊勝義。

作文《孟子論養氣》給我的啟示,讀書給我的啟示作文

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孟子鄒國人 也就是回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 答,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孟子之照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

孟子說的名言有什麼孟子說的話和名言警句有哪些

孟子名言 孟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曰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 公孫丑上 孟子曰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

孔子曰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 「孔子說的對是什麼意思啊

孔子曰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 孔子說的對!老子曰 恩,對。孔子曰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 孔子說的對!我說 孔子和孟子都說得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孟子曰.晚上抱老婆睡,白天陪小密睡,真男子也 孔子曰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 孔子說的對!孔子又曰 孟子曰孔子我說的對!孟子又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