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明朝袁了凡進士原著,民初黃智海先生演述,了凡弘法學會整理。
了凡四訓這本書,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註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註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於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實在很可惜!
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製成《了凡四訓有聲書》。
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
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淨空法師電視弘法《了凡四訓講記》中如是說:「《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唸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
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起來,認真修習。」
釋迦牟尼佛功德無量,可他的家族為什麼會被滅族,了凡四訓中說積功德,後人都大得利益,這麼一來生大疑惑
2樓:匿名使用者
因果微細,非常識可以瞭解。末學無知,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拿出來與您**一下。
傳燈錄四(元圭傳)曰:『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比如二次世界大戰);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雖然眾生無盡仍然誓願度之);是謂三不能也。
所以定業不可轉,有因必有果。禪宗有一件著名的公案:昔有一老人,因學人問: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因果。
」結果五百生為野狐身。後承百丈懷海禪師代下一轉語:「不昧因果。
」老人遂脫去野狐身。(見《五燈會元》卷三)。
積功累德後世得大利益就是種因得果的結果。但是【積功累德並不能消除以前所種下的業因】,比如說一個殺人犯,逃亡在外,有天碰巧救了一個人甚至許多人的性命。那他難道就不要承擔法律責任了嗎?
當然他會因為這種大功德,該判死刑的也許就改成死緩了。釋迦族滅族也是這樣啊,承佛慈力,以及釋迦族民持戒之力,雖被滅族,而得滅罪。況且今生所受業報,只是被殺而已,而前世種的因卻是不僅僅殺那些魚,而且還開膛破肚、煎炸烹調,然後還要口嚼肚咽。
如果你用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的話,難道不覺得已經是重罪輕報了嗎?
行善種善的種子,將來得到善的果實;行惡種惡的種子,將來得到惡的果實。善的種子不是消滅惡的種子的因啊。就如同種下一棵梨樹,然後又種下一棵蘋果樹,蘋果樹並不能消滅梨樹啊。
所以佛教導眾生持五戒十善,修六度萬行,就是讓人們斷除惡因,廣積善業,離苦得樂。
雖然如此解釋釋迦族被滅族的因果,但若以菩薩心看待,所有的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大菩薩的示現。釋迦族民是菩薩、琉璃王族也是菩薩,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唯我一人是罪苦凡夫,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菩薩為了讓我認識世間真相而作的表演。
南無阿彌陀佛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啊!不要把眼光侷限在人世間
1、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因為生下佛陀功德太大,要享受的福德在人間已經沒有能夠相應的了,所以立即升到忉利天了!
而我們凡人就會想摩耶夫人為什麼一生下佛陀就去世了呢?!這就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啊!
2、孔聖的功德是世間的功德,所以使得他的子孫能夠代代享受世間福德,福澤代代子孫,比如北宋的范仲淹開宋朝一朝氣象,子孫得享八百年福德,他們致力於世界的功德,所以他們的子孫都享受世界的福德,而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則是出世界功德和世界功德都太大,在人間是沒有相應的福德與之對應了!(那些天人都不願意來人間啊!因為他們看人間就像我們看廁所一樣!)
4樓:匿名使用者
佛的功德都回向眾生了,並不是像守財奴一樣攢著只給自己後代家族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他的家族是眼睛看得到,手摸得到的人,是心裡想得到的概念,就是有為法,那麼為什麼不能像夢幻泡影一樣消失呢?
積功德,後人得大利益是方便說法,如果不這麼說,誰會入得此門中?
就算這些功德是給後人留的,後人不懂珍惜,大手大腳的花掉功德,自己不積累功德,又怎麼可能不衰敗?即使他積累了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去澳門賭個一次也足夠花光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他們家族是以這種方式成佛封神不也應了功德無量嗎?
了凡四訓在什麼地方可以買到呢
這是從別人帖子上復制下來的,我看了凡四訓也出現這樣的疑問,懶得自己寫了。就復制了別人的帖子。沒有想到還有人和我一樣有如此的疑問。現在我們假定人生原本有命,並且這一原理對所有的人普遍成立。那麼,孔先生給袁了凡算的命就是有根據的。也就是說,如果了凡後來不曾遇到雲谷禪師,無緣接受 立命之學 那麼只就只能按...
學習《了凡四訓》中的疑問 袁了凡因為修善改了命運,隨他一起改
二十年,袁了凡先生他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他完全相信人真有命運,二十年不差錯一點。他爭取功名那個念頭就死掉了,不跟人競爭,真正做到佛法上所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他不需要求,我命裡有的,不用求,到時候一定得到 命裡沒有,我求也求不來,他心就定了。三十五歲那年,跟雲谷老和尚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他沒有...
孔子影響的後世和具體人物和事件孔子對後世文化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儒家,又稱儒學 儒教 孔孟思想 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 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 恕 誠 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 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