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土地特性與地形地貌的關係,土地特性和地形地貌有什麼關係

2021-03-19 18:27:48 字數 6010 閱讀 2233

1樓:砂粒

自然來關係。

土地是由地源

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bai空間內的氣候、土壤du、基礎地質、地形地貌、水文

zhi及dao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同時包含著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 它又是一個自然一經濟綜合體。

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組合特徵,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空間位置關係。自然區位直接影響交通區位和經濟區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保證。

土地特性和地形地貌有什麼關係

2樓:砂粒

大自然創造了土地,使人類輕而易舉地享用到土地帶給我們的一切,也使很多人以為土地無限。事實上,土地總量是有限的,既不能增加也不能用其他物質所代替,人類更不能創造土地。人所能做到的只是改變地形地貌,無法增加土地的總量。

不同地域,由於地理位置及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不僅使土地構成的諸要素(如土壤、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岩石)的自然性狀不同,而且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同,從而使土地的結構和功能各異,最終表現在土地質量的差異上。

地貌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地資源的特徵

3樓:三砂群島

與土地資源關係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型別等幾個方面。

(1) 海拔高度:水熱條件再分佈方面;

(2) 坡度:土壤侵蝕、農田基本建設、交通運輸、灌溉和機耕條件以及建築工程投資等方面;

(3) 地貌型別:粗略分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類。

各種地貌型別是如何影響土地特性的

4樓:勝寒

(1)山地丘陵區

山地與丘陵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視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還具有土層薄、土壤粗骨性的特點。土層淺薄,堅硬的基岩埋藏淺,從而限制植物的紮根,土壤的水肥貯藏容量低。

土壤含有大量岩屑礫石,漏水漏肥,保蓄能力低,易遭乾旱。石質山地一般還有大量岩石露頭,影響耕作,因此,一般不宜種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於林業或牧業。

進行土地資源評價、土地利用決策應當注意如下幾個問題: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決定了土地資源質量等級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選擇,而且也與水土流失的潛在危險密切相關;二是山區土地資源的垂直分佈規律,由於分佈具有一定的立體性,型別豐富多樣,在土地資源開發時,要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和山地立體生態經濟系統;三是一般山地丘陵地區存在缺水問題,應根據水資源分佈特點,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開發治理途徑。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點是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水分條件較好。因此,平原區的土地肥沃,農田基本建設方便,是良好的發展農業的地區。平原交通方便,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投入較少,也是建設用地的良好場所。

平原可分為山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濱海平原等。這些平原又各有其特點。

山前平原的物質組成及其特徵一般是:出山口的扇頂物質較粗,坡度大,到扇的中、下部物質逐漸變細,坡度逐漸變小,面積逐漸變大,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漸由山前平原向沖積平原過渡。山前平原一般地面平緩,具有一定的坡降,故地面排水良好,既有豐富的地表水,又有水量豐富、埋藏不深而便於開採的地下水資源,發展農業的水土條件均較為優越,故常為農業集約化生產基地。

沖積平原:當河流到達中、下游地區之後,由於坡度變小,河水中所攜帶的懸浮物質進一步沉積,形成了廣大的沖積平原,如我國的鬆嫩平原、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由於沖積平原的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故均為我國的主要農業區和耕地、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

在地質構造的沉降低窪區,由於降水補給而形成湖泊,湖水攜帶的細泥物質經靜水沉積而形成湖積平原。淡水湖泊在我國多為良好的漁業、農業和牧區。

如南方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以及北方的白洋澱、微山湖等。都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和水產品生產基地;而西北乾旱的內陸湖泊由於有鹽化特徵,因此多用於牧業,或因含鹽量過高而成為非農業利用的土地資源。

濱海平原一般均分佈於沉降性海岸,包括河流三角洲與海積平原兩種。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攜帶的泥沙在出海口附近沉積而成,在我國南方降水量豐富的三角洲地區(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於降水充沛,淡水資源豐富,土壤自然脫鹽良好,且肥力較高,故多為良好的農業墾殖區與海產品養殖區;而北方地區(如黃河的現代三角洲等),由於降水量少,土壤脫鹽較差,且淡水資源有限,故其農業開發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濱海平原的開發利用除用於海水養殖以外,主要視其淡水資源和麵積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資源豐富、面積較大的濱海平原,適宜於圍墾農用。

由於濱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業區,特別是靠近沿海開發區,其開發效益相對較高。因此,對濱海平原、尤其是河流三角洲的土地資源開發具有重要的經濟與戰略意義。

土地特性和氣候的關係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絕對找不出兩塊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又稱土地效能的獨特性或差異性。

其原因在於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即使是位於同一位置相互毗鄰的兩塊土地,由於地形、植被及風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2、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可以從工廠裡不斷製造出來。由於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

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它不能像工業生產中那樣隨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數量。列寧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個普遍現象。

」人類可以圍湖或填海造地,但這只是對地球表層土地形態的改變。從總體看,人類只能改變土地的形態,改善或改良土地的生產效能,但不能增加土地的總量。所以,人類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不斷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在不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將出現退化,甚至無法利用,從而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稱不可移動性,是土地區別於其它各種資源或商品的重要標誌。我們可以把可移動的商品如汽車、食品、服裝以及可移動的資源如人力、礦產等,由產地或過剩地區運送到供給相對稀缺或需求相對旺盛因而售價較高的地區。

但我們還無法把土地如此移動。

4、土地質量的差異性。土地的特性和質量特徵,是土地各構成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總體效應和綜合反映。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氣候、水熱對比條件不一樣,地質、地貌對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型別也隨之發生變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異性。

這種差異性不僅存在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範圍之內,即使在一個基層生產單位內也同樣存在著。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對土地利用範圍的擴大,這種差異性會逐步擴大,而不是趨於縮小。土地的空間差異性,要求人們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類土地資源,確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結構與方式,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綜合效益。

5、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作為自然的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為人類的活動場所和生產資料,可以永續利用。

但土地的這種永續利用是相對的,只有在利用中維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實現永續利用。 土地的經濟特性指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性。包括:

1、土地經濟供給的稀缺性。兩層含義:其一,給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其二,特定地區,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積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各類用地需求。

2、土地用途的多樣性。對一種土地的利用,常常產生兩個以上用途的競爭,並可能從一種用途轉換到另一種用途。這種競爭常使土地趨於最佳用途和最大經濟效益,並使地價達到最高。

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土地時,考慮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則,使土地的用途和規模等均為最佳。

3、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土地用途的變更一般要經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城市規劃部門的同意,經過一定的審查程式才能完成。

4、土地增值性。一般商品的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不斷地折舊直至報廢,而土地則不同,在土地上追加投資的效益具有持續性,而且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投資具有顯著的增值性。

5、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對土地的投入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產生報酬遞減的後果,這就要求人們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時,必須尋找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投入下投資的適合度,確定適當的投資結構,並不斷改進技術,以便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防止出現土地報酬遞減的現象。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是房地產開發商確定商品房開發層數的重要因素。

6、土地的產權特性。不同的權力附加意味著土地價值巨大的差異,土地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土地上附加的權益。

7、土地的不動產特性。與土地位置的固定性關聯,且需求一般為剛性需求,價值量也較大 。

土地特性和氣候的關係是什麼

6樓:艾康生物

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並通過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組織、協調人地關係及人與資源的關係,以期達到最大生態經濟效益的過程。其中,瞭解土地質量和土地特性在開發利用上對治理、保護和管理有一定保證;而土地質量和土地特性兩者之間又有何關係?

土地質量

有關土地質量的表述很多,①土地質量是指土地的狀態和條件(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及其滿足人類需要(農林業生產,自然保護以及環境管理)的程度;②土地質量是指土地各種性質的綜合反映和價值判斷;③土地質量是土地功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優劣程度;④土地質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條件下,對該用途是否適宜以及適宜的程度或生產力的大小或**的高低。

綜上所述,土地質量是土地的綜合屬性,但土地屬性不一定是土地質量;土地質量是針對土地利用或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也可以用土地生產力的指標表示,如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利潤、級差收益等。土地質量的差別,實質上是土地生產力高低的差異。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狀態下,土地質量的含義也有差異。

在農、林、牧業等利用中,土地質量指的是土地生物生產能力的差異,即土地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在工業、交通、城鎮等非農業建設利用中,則是指以區位條件優劣為主造成的勞動生產率或土地使用效益的差異。

土地特性

土地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一系列與其它物質相區別的性質。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經濟社會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屬性,如面積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質量差異性;土地的經濟特性則指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方面表現的特性,如經濟供給的稀缺性、增值性、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土地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屬性。人類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總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生產關係,包括佔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關係。土地的這種社會屬性,是進行土地產權管理、調整土地關係的基本出發點。

土地特性是一種可度量或測定的土地屬性。例如,坡度、降雨量、土壤質地、有效水容量、植被的生長量等。有的文獻上將土地特性稱土地性質。

土地特性就是土地構成要素的性質。常見的土地特性按構成土地的要素可分為如下幾類:①土地的氣候性質:

主要表現為氣溫(年和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積溫)、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降水量、降水季節、降水強度)、光照條件(日照時數、光照強度);②土地的水文性質: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設施、水旱漬災害狀況;③土地的土壤性質:主要有土壤質地、土壤結構、ph值、有效土層厚度、有機質含量、土壤養分等;④土地的地學性質:

主要有地質構造、岩石種類、地貌型別、海拔、坡度、坡向等;⑤土地的生物性質:主要有植被型別(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動植物的地方性性病及傳染病、危險性動物;⑥土地的社會經濟特性包括的範圍廣泛,一般來說,土地評價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人口(數量、素質、勞動力)、教育情況、交通狀況及區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如能源、供水、供電、電訊)、經濟條件、技術水平等。

土地質量和土地特性關係

土地特性與土地質量本質上是一樣的,即土地具有的屬性。但土地特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狀態,沒有好壞、高低之分;土地質量是針對一定用途而言的,表示為對某種用途適宜不適宜、或適宜程度高低。土地質量強調的是土地本身屬性及滿足人類需要的程度。

土地特性是土地的屬性在各個方面的直觀反映(能直接測量或估算)。土地質量是土地綜合屬性的描述,是土地特性綜合反映的土地性質。土地特性與土地質量的關係是多對

一、一對一的關係。可以根據一種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可以用一組土地性質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可以綜合多種土地性質去估計土地質量。,如土壤侵蝕危險這一土地質量不僅決定坡度,還取決於坡長、滲透性、土壤結構、降水強度和其他特性的相互作用。

土地特性種類繁多,而且土地特性之間又往往是相互作用的,採用土地質量,其優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如前所述,土地質量與土地利用的具體要求直接相關;二是土地質量是幾種土地特性的綜合反映,在計算土地質量時考慮了這幾中土地特性的相互關係;三是土地質量的數目要比土地性質的數目少,從而減少了土地評價的工作量。

土地利用管理政策的有以下哪些特性

市場經濟試題 1.為了建立和完善全國統 一 公平競爭 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必須 d 單選 2 分 a 優化資源配置 呼喚誠信,重建信用 用法律規範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 b 優化資源配置 呼喚誠信,重建信用 加強公民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 c 呼喚誠信,重建信用 用法律規範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 加強公民社...

電磁機構吸力特性與反力特性的配合關係A反力特性曲

a 反力特性曲線應在吸力特性曲線的下方且彼此靠近 電磁機構吸力特性與反力特性的配合關係 反力特性曲線應在吸力特性曲線的下方且彼此靠近,選擇a。銜鐵沿稜角轉動的拍合式電磁機構廣泛應用於直流電器中。電磁式電器分為直流和交流兩類,都是利用電磁鐵的原理製成。通常,直流電磁鐵的鐵芯是用整塊鋼材或工程純鐵製成,...

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訊號與系統裡,希望有點通俗點的解釋,謝謝啊)

傅立葉理論 f t a1cos w1t sita1 a2cos w2t sita2 各分量由振幅 相位確定 線性時不變系統 任意頻率分量a1cos w1t sita1 經過系統後 輸出頻率相同的分量,振幅改變了,相位改變了,如何改變呢?由系統的頻率響應決定 振幅 原振幅 乘以系統的 幅頻特性 h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