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個很幸運的人!也是個執著的人!有好的母親和好的女朋友才能由他的一切!同時他是個懂得感恩的人!
2樓:匿名使用者
阿q是個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過目難忘的辛亥革命前後不覺悟、被壓迫的農民形象
請問《阿q正傳》中的阿q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的一個典型。阿q這個封閉落後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樸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後的一面。
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擷取文中
七、八兩章「革命」和「不準革命」,來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心理描寫來刻劃阿q這一性格特徵的。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鑑賞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藝術形象。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篇**《阿q正傳》是魯迅
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評論得最多的一部**。在國外,它被翻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一代一代的讀者都歡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戶曉,幾乎無人不知。它為什麼能獲得這樣大的成功?
首先當然是阿q這個人物。魯迅曾經說過,在寫《阿q正傳》以前,阿q的形象已經在他心中醞釀了好多年了。他所以從事文學,就是要喚醒昏睡的大眾,因此,向讀者描畫出我們「沉默的國人的魂靈」,以此來促使人們反省自身,掃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會成為他的夙願。
在《阿q正傳》之前魯迅寫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都像是在給《阿q正傳》作準備。譬如《藥》,就是用一種極為尖銳的方式,揭露了農村中一般民眾的麻木相,而這正是《阿q正傳》中未莊和縣城裡居民的普遍特徵。至於《風波》中的那位趙七爺,更活脫脫就是一個未莊裡的趙太爺。
所以,阿q這個人物是和魯迅筆下的其他農民形象,譬如《風波》裡的七斤和《故鄉》中的閏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產生於那種想要描繪某個具體人物的衝動,也不是作者為了製造某種氛圍而虛設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說,它其實是魯迅對病態國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結晶,魯迅是要用它來顯示「愚民的**」的真相,在魯迅心目中,阿q正是無數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表。
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莊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裡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捱了別人的打,他卻想:
這是兒子打老子;分明是別人借亂搶走了他賭贏的錢,他卻在憤怒之中掄起巴掌打自己一個耳光,彷彿是在打別人一樣。就是受了再厲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類似這樣的方法轉敗為勝,最後就莫名其妙地高興起來。這都是精神勝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徵。
仔細分析起來,阿q這精神勝利法是包含了好幾個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壓,不敢真刀真槍地反抗;其次是惱恨,雖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壓產生的惱恨卻依然存在,必須要用某種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為不敢向外界報復,就只有作自我闢解,而這闢解的唯一辦法,就是對現實閉上眼睛,用想象的勝利來安慰自己;最後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維持,只有藉著自欺迅速忘卻惱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復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興起來。這就可以看出,貫穿阿q這精神勝利法的全過程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種遭受壓迫之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視這壓迫的奴性。
在阿q的惱恨中,本來是包孕著反抗的萌芽的,但這萌芽要長大,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惱恨必須進一步發展成為憎恨和報復的衝動。可現在阿q卻把這惱恨改變成為自我欺騙的動力,這就泯滅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被壓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藥的一種精神病態。
在阿q身上,除這精神勝利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現。譬如他對女人的那種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蔑視,譬如他那種到更弱者身上去發洩惱恨的劣習,捱了假洋鬼子的打,卻去調戲小尼姑,等等。如果說**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集中刻畫,已經證明了魯迅是要借阿q來刻畫國人的靈魂,那麼阿q身上的其他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態,就更進一步證明,魯迅的確是完成了他的創作意圖,把阿q寫成了整個民族精神病態的典型。
他的精神狀態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國歷史上遺傳下來的種種奴隸意識,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半殖民地化而產生的許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動而又透徹的表現。難怪《阿q正傳》一出版,社會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為魯迅是在專門諷刺他。這種強烈的反應正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成功的原因。
正因為魯迅把我們國人的病態靈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來,只要這病態尚未**,《阿q正傳》就仍然能強有力**撼讀者。
魯迅寫阿q,當然是為了刻畫民族的精神病態。但是,他把阿q和整個未莊放在辛亥革命前後這樣一個時間背景下來描寫,就使未莊的變遷和阿q的遭遇同時還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以一種概括的方式表現出辛亥革命的實際情形。這雖然不是**的主要價值所在,但由於在當時的文壇上,還沒有人能以這樣透徹的筆力描繪出辛亥革命的嚴酷真實,因此,《阿q正傳》的這一部分也就還是具有了相當重要的價值。
**的第七章,一開頭就講到辛亥革命,講到半夜裡一隻大船,載著城裡舉人老爺的財物靠上了趙太爺家的河埠頭。這個細節意味深長,它是一個暗示:革命一起,城裡的老爺們便要到鄉下的趙太爺們那裡去找依靠,這就說明了,大大小小的未莊正構成了中國各級**的統治基礎,倘若趙太爺們在未莊的權威依然如舊,那城裡形形色色的舉人老爺也就不會真正被推翻。
未莊的情形究竟怎樣呢?當革命的訊息剛剛傳到時,趙太爺們著實驚慌過一陣子。當阿q大聲叫嚷「造反了!
造反了!」的時候,趙太爺竟怯怯地迎著低聲叫他「老q」,趙白眼們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風,就彷彿真的乾坤倒轉,轉到阿q來執掌生殺大權了一樣。但是,這實際上卻是一種錯覺,就像阿q當天晚上在土谷詞裡所做的那個美妙的夢一樣,都不過是一種幻覺。
真實的情況是,趙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結起來,一面到尼姑庵裡去砸龍牌,順便發一筆革命財,偷去觀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爐,一面又由假洋鬼子進城去,花四塊洋錢買來一個自由黨的徽章,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了。而那昨天還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罵,不準革命,依舊像從前一樣被趙太爺們踩在腳底下。
既然未莊是這樣,城裡也就可想而知。從**的第八章開始,作者就寫到城裡傳來的訊息,說是知縣大老爺,舉人老爺和老把總全部換了名目,維持原狀,依然是他們在執掌政權。而到第九章裡,更寫到阿q被抓進城去,當作強盜槍斃了。
這就是辛亥革命的嚴酷的真實,除了剪辮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還是老樣子,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殺頭自然是一例,而那與阿q同牢房的農民的訴說(舉人老爺要追他祖父欠下來的陳租),就更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說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後,**勢力是如何變本加厲地盤剝人民。
這是魯迅的又一個成功之處。他把未莊寫成了全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阿q的遭遇更成為了無數貧苦農民苦難命運的象徵。辛亥革命似乎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但這希望很快就歸於破滅,隨著舉人老爺的重新上臺,阿q們的苦難反而愈益加重。
這並不是魯迅看問題過於陰暗,而是因為在未莊,沒有人能對趙太爺構成真正的威脅。在這方面,作者對阿q式的革命的刻畫是極為深刻的,當農民尚處在種種精神愚昧的重壓下面的時候,突如其來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變他們,並進而從他們那裡獲取真正有力的支援的。魯迅在寫完《阿q正傳》之後說過,今後倘有革命,就還會有阿q式的革命黨。
而他在《阿q正傳》裡已經寫得很清楚,只要廣大農村還是隻有阿q式的革命黨,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阿q支撐著趙大爺的**,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當革命爆發之後依然是如此。在《阿q正傳》中,對阿q的精神病態的刻畫是和對辛亥革命的嚴酷真實的揭示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惟其對前一方面的刻畫非常深刻,對後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樣令人信服。
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達什麼思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他將要採取怎樣的表達方式。既然魯迅是想在阿q身上畫出整個民族的精神病態,他實際上就是把阿q當作了一個象徵。因此,象徵的形式就勢必會成為貫穿整部《阿q正傳》的一個基本的因素。
事實上,不但阿q這個人物是象徵,**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趙太爺,尤其是那個小d,以及**結尾那些嘆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帶有很大的象徵意味。就是未莊本身,不也是中國農村的一個極其真實的縮影嗎?
既然魯迅要借用一個人物來表現許許多多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態,就勢必得運用誇張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許多遠非他個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負,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現他身上的那種具有極大概括性的心理特點。這在**對阿q那種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的刻畫當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無論是「兒子打老子」,還是自己打自己嘴巴,這樣的行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實,顯然是經過了作者誇張的處理的。
倘說它們真實地表現了中國人的精神病態,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徵的意義上,而不是就這細節本身來說的。再譬如假洋鬼子這個人物,他的言行也明顯是用了漫畫化的筆法描繪出來的,因為魯迅也同時是把他當作一個象徵,要用他來暴露當時的許多投機的革命黨。可以說,象徵意味越是濃厚的人物和情節,**在描寫的時候,就越是頻繁地使用誇張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這樣,小d和阿q的那一場「龍虎鬥」也是如此。
在以前和此後的許多作品中,魯迅都是用寫實的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可在《阿q正傳》中,他卻大量使用了這種大幅度的誇張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是把阿q和未莊當作愚昧的中國人和封建農村的象徵來描寫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上海
(此文原載於王曉明隨筆集)
5樓:匿名使用者
阿q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
阿q不滿別人的壓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勝利掩蓋實質上的失敗。當辛亥革命的訊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後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 。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個無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阿q頭上的「光」,照出了中國人心靈上的黑洞。
魯迅在《我怎樣做起**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中間,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就是通過阿q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勢力**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文學作品就是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反映社會現實,閱讀文學作品就應該鑑賞其人物形象,**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鑑賞記敘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要抓住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指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鑑賞其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同時又要把握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傾向。鑑賞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要點有:
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的精神風貌,人物的思想特徵,人物形象的社會或時代意義。
鑑賞方法 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傾向的基礎上,依據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答案的要點應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人物的代表型別。
如2004春季高考北京卷**鑑賞《雁陣》第20題:文中表現了「駝爺」哪些優秀思想品質?
該題考查的就是考生對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的鑑賞以及對文中資訊的篩選、整合的能力。
示例答案 ①忠於職守 ②面對威脅不退縮 ③坦蕩、自信 ④關心他人
二、要善於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一定的表達技巧。鑑賞其人物形象還要善於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對錶達技巧的評價鑑賞,即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樣的內容,又達到了什麼樣的藝術效果等。
鑑賞方法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分析:敘述人稱的選擇及作用;敘述順序的安排;各種描寫的特點及作用。②從選材剪裁角度分析:
看材料和中心的關係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③從表現手法角度分析: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託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從結構安排角度分析: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定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⑤從語言運用角度分析:
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尤其要分析**中的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的時代根源;自然環境描寫主要是為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動、心情,渲染氣氛等。
阿Q正傳裡的吳媽是什麼樣的人物,《阿q正傳》中有什麼人物?人物的特點是?
由於 愚昧 或 某種傳統觀念在作怪 吳媽 忘記了她與阿q是同類 甚至 成了阿q的 敵人 說明這個論點的論據是 吳媽拒絕了阿q的求愛,還向趙太爺打 小報告 結果不僅使阿q當即遭到趙太爺 假洋鬼子之流的痛打,而且 為阿q的走向死亡,推了一把力,不管這力是多麼小 由此得出結論說 這是吳媽的悲劇 阿q正傳 ...
阿Q正傳中的小故事,阿Q正傳裡的一篇小故事的梗概?
阿q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小龍,他在農村裡受到別人的啟示,非常具有自我安慰精神。阿q正傳的故事梗概 根據魯迅同名 改編。紹興城夕昧莊,青年農民阿q以打短工為生。未莊人都知道他的精神勝利法,經常拿他開玩笑。他向自己一向看不起的王胡挑戰,不料被打,這是他生平第一個恥辱。阿q罵剛從東洋留學回來剪了辮子的錢大少爺...
魯迅在他的小說《阿Q正傳》中,批評了國人怎樣的醜惡心態,請文學愛好者簡述一下
盲目的服從官魂和匪魂為代表的封建倫理文化。也諷刺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現實 1 在 阿q正傳 中,魯迅是怎樣批判國民性的?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是否醜化了中國人?魯迅批判國民性沒有醜化中國人,魯迅對國人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是需要明確一點,這是對國人的愛極而生恨。在 阿q正傳 裡魯迅塑造了一個阿q的人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