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中的「窮則獨善其身,

2025-04-15 01:00:25 字數 3267 閱讀 1171

1樓:網友

燃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乙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修養和品德;乙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造福天下百姓。

這個問題要從兩組對立的缺段遲概念入手理解,一組是「窮」和「達」,另一組是「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如果能理解這兩組概念,那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組:「窮」和「達」不是貧窮和富貴,而是得志與否。比如,你很上進,但公司一直不重用你,你對自己現狀很不滿意,這就是不得志。

但是,你有個好朋友、好哥們,他跟你一樣工作、一樣待遇,他對自己很滿意,也不想追求更高的職務。雖然你倆是一樣的,但是你是「窮」,他就是「達」。

你肯定很疑惑,我「窮」才要獨善其身,這符伏李合邏輯;但是,朋友已經「達」了,卻還不如我,且從來沒有想過「兼濟天下」,更何況他職務那麼低,怎麼可能「兼濟天下」?

沒錯,你朋友雖然「達」,但是不能「兼濟天下」。因為他「達」的境界太低了,根本濟不了天下,這是「窮達」的第二層意思。

2樓:魔域輕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乙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潔身自好,注重提高個人正昌桐修養和品德;乙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把善發揚光大,有懲惡揚善之迅巧意。

在古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是要求儒生在窮困時也要保持為人的節操,沒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時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養去影響他人,去感化他人;在顯達時更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為什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能流傳千古就是在於「舉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家國情懷。

「窮則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的哪一句

3樓:菀蘭隱雪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作「窮則獨善其譽態搜身,達則兼濟天下。」

釋義】: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顯達的時慶曆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解讀】: 前半句「窮則獨善其身」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而後半句「達則兼濟天下」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這是一種思想的融合。不得志,我也要潔身自好,絕不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汙,如果得志,我要造福於天下百姓。

窮與達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為是要人們能夠理智、符合實際情況下的思慮與奮鬥。孟子這句話的智慧就是要閉仔我們能做好自己,做好現在,做好目下的實際生活,這當然是入世的思想了。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4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週四晴day281

志道樂學·國學經典」 d423

孟子》盡心上。

五 原文】孟子謂宋勾踐[1]曰:「子好遊[2]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4]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5]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註釋】 1]宋勾踐:人名。

2]遊:遊說。

3]囂囂:自得無慾的樣子。

4]達:得志。

5]得己:自得。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人們瞭解,我也自得無慾;人們不瞭解,我還是自得無慾。」

宋勾踐問:「怎麼可以做到自得無慾呢?」

孟子:「尊重道德愛好仁義,就可以自得無慾了。所以士人雖窮卻不會失去義,得志也不會偏離道。

貧困的時候不失義,所以士人才會自得;得志的時候不偏離道,所以民眾才不會失望。古時候的人,得志的時候,會施恩於民;不得志的時候,會在世間修身立命。貧困時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兼顧天下的善性。

解析】 在孟子那個年代,通過遊說的方式來謀取一官半職的人很多,孟子也是其中的乙個。不過,遊說一定要遵循道德法則,以行正義之道為目的,才能夠以天下為己任,才能夠修身養性。只有這樣,才不會為了權貴而拋卻自己的道義主張和人性底線。

六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1]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2]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3],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註釋】 1]良:本能。

2]孩提之童:指的是兩三歲的小孩子。

3]親親:親愛父母。

譯文】 孟子說:「人不經過學習就可以做的,那是本能;人不用思考而能夠知道的,那是良知。兩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要親愛父母,長大之後也都知道要敬重長兄。

親愛父母,屬於仁德;尊敬長兄,屬於義行。沒有其他原因,因為這兩種德行是可以通達天下的。」

解析】 人的本能和良知是生來就有的,是不用受外界教導和學習的。此篇和儒家思想主張的人性向善有著很大的聯絡,主張仁愛禮儀。親愛父母,敬重長兄,是人所必備的兩種仁德。

也就是說,每乙個人生來就擁有兩種品德,是不需要後天學習的。

孟子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

5樓:雨中漫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釋】 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

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真正含義 窮則獨善其身的意義

6樓:承吉凌

1、當乙個人處在逆境鬱郁不得志或者能鬥此力不夠的時候,不應隨波逐流放縱自己,而是應該將主要的精力傾注於自身上,盡力提高個人的品德修養,由此可以看出來,這句話沒有任何消極的意味,體現的凱銷姿其實是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思想。

2、「窮則獨善其身」本出自《孟子盡心上盯絕忘勢》,其原文為: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同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個說法嗎

只能說理想很買好,現實很骨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的意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與孔子所說 用之 則行,舍之則藏 一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座右銘,成為最強有力的心理 既對他人,也對這個世界,更對自身。當你窮困不得志時,它以 獨善其身 的清高撫慰著你...

起沉痾善天下是什麼意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時運不佳時,身處困境時,貧困潦倒時,要堅守住本性本份,修身養德 等到時來運轉,發財了,當大官了,要運用自己的才能奉國濟為民,多做好事善事,立功立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什麼意思 窮則獨bai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du 意思是 不zhi得志時就dao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內 得志時就使天下都...

桃花源記中的欲窮其林中的窮的意思

欲窮其bai 林,窮 這裡是 走到.du.的盡zhi頭 的意思.用法為 dao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內詞。欲窮千里目容,更上一層樓 與其用法相同。山窮水盡的 盡 和 窮 在這兒是同義,都是 完 的意思,引申為 盡頭 為形容詞。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一窮其林中的窮就是進入的意思,也就是想要進入這個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