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登泰山記的閱讀題目和答案 10

2025-04-14 23:10:22 字數 3924 閱讀 1255

登泰山記主旨是什麼呢?

1樓:愛家愛生活

登泰山記主旨:

文章記敘了作者在農曆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繪了在泰山頂上所見的壯麗雄渾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本文渲染氣候之惡劣,登山之艱難,是為了襯托登山觀日出的遊興之濃。

登泰山記的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雲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於「都是」。判斷句)

二、後置定語。

1、至於泰安(介詞結構後置)

三、省略句。

1、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餘)

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後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3、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後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後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後面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在」)

5、復循西谷(「西谷」後面省略謂語:走)

【登泰山記】讀後感

2樓:慧圓教育

泰山,位於五嶽之首,它那磅礴的氣勢和無與倫比的日出奇觀,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登臨者,而這些登臨者又以他們那絕妙的詩章為這位東嶽尊者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揚天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登攀的人。在洋洋大觀的登覽詩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記》很值得一讀。

在他的筆下,日觀峰那雄渾的氣勢,泰山日出時那壯美而又柔和的色彩,作者那頂風冒雪的動人經歷,得到了形象而準確的描摹,生動而細密的表述。因此,無論是構思還是文筆,它都是無愧於前人而對來者又有所啟發的一篇傑作。

作者以登覽為主線,以日觀峰為主景,用移步換形之法,層層推進,引人入勝。本文題目名為《登泰山記》而不用一般的「遊泰山記」,就意在表明,他著重寫的是「登覽」.事實上也是這樣,作者就是按登覽這條主線移步換形,組成四幅氣韻生動的畫面。

而在這幅山水長卷中又以日觀峰為主體,從而使整個長篇主從相屬,高下相傾,遠近相配,色彩相隔,引人入勝。

姚鼐先生富有詩意,因而他的詩意在艱難中,不像我們在浮薄中。他是用他的足來丈量、來體會在繪畫上我們所能夠見到的中國傳統的山水,他絕不像我們人為顯示意識層的艱難意識而在家裡掛一幅描盡山道奇險、步履維艱的「山行圖」.在那個漫天風雪的時候,他與自然周旋著,在漫漫長途中,他快樂著,他也知道他的面前有可能要被風雪所吞沒,但他還是從艱難中走出來。

就我看來,只有這樣方能領會泰山的美。

乙個人只有親身體驗,親身去觀察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美。這是我對登泰山記的感悟。

《登泰山記》重點字詞是什麼?

3樓:小吳愛教育

重點字詞是:

1、陽:山的南面。

2、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3、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後來下游被黃河衝沒。

4、陽穀: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通稱山澗。

5、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穀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6、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7、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登泰山記》鑑賞。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學者王克煜將這篇散文和楊朔的《泰山極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馮驥才的《挑山工》並稱為現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登泰山記中,作者選在哪一天登泰山?為什麼選這一天?有意或無意

4樓:

登泰山記中,作者選在哪一天登泰山?為什麼選這一天?有意或無意。

您好親登泰山記中,作者選在西元1774年12月28日一天登泰山。選這一天的原因有三個:一則有意避開,泰山春秋之景人人得看人人可寫,無新奇可言,何不另闢蹊徑,尋前人之未尋。

二則泰山冬天之景與春秋相比,肯定有不同尋常的一面,有春秋之季難以見到的景色。三則冬天上山人較少,年底就更少,上得山來,冬天之景就可獨享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姚鼐給讀者展現的泰山之景是獨有的,是泰山冬天之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有意的。

擴充套件《登泰山記》是清代桐城三祖之一姚鼐寫作的一篇遊記散文。文中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日,即一七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而泰山觀日出的時間是戊申晦,即十二月二十九日。關於姚鼐從辭官歸裡的原因。

養親是藉口,身體不好也是藉口,特別是後者,你無法想象乙個身體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凍之中登泰山看日出。姚鼐「告歸田裡」的原因,現在一般認為是由於其學術觀點與四庫館內尊崇漢學之士特別是戴震的學術觀點不合(王達敏《姚鼐與乾嘉學派》,學苑出版社2007年版)。希望我的對你有幫助哦。

登泰山記每段講了什麼內容

5樓:盛夏

登泰山記每段主要講了泰山的景象,具體可參考下方。

一、登泰山記每段主要講的內容。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後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汪粗。

二、登泰山記的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嚮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孝陵遲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巧李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

讚美泰山日出的句子詩句,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後的詩句?

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後的詩句?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 當年十二月小 五更時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 風雪交加,一與泰山塌爛旦道上 迷霧冰滑 照應,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雲霧瀰漫,即所謂 雲...

寫泰山日出的名篇,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後的詩句?

登泰山記。清代 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 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

閱讀理解看望的答案,《看望》閱讀題目答案

看望 德國 海 格蘭特 上午最後一節課剛開始,有人從外頭喊 培德 萊默斯,你媽媽來看你來了!收拾一下東西,今天別上課了。媽媽來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湧,耳根都紅了。他把數學本子收到一塊兒,然後磕磕絆絆地離開了教室。她在接待室裡,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滿臉皺紋 瘦瘦小小的媽媽穿著一件舊式大衣,灰色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