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泰山日出的句子詩句,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後的詩句?

2025-04-14 01:55:18 字數 1683 閱讀 8661

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詩句?

1樓:網友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一與泰山塌爛旦道上「迷霧冰滑」照應,一派寒冬景象。

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雲霧瀰漫,即所謂「雲海」。太陽出來前是,「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於最高處。

白」字團擾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歷譁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雲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

這霞光的背景為欲出的太陽蓄了勢。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

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顏色赤紅,有紅光託著。作者沒有寫紅雲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生氣和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豔豔,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託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寫日出還不就此為止。

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

描寫泰山日出的句子

2樓:貝貝愛教育

原文: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

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翻譯: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裡,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昇上來了,紅的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託著它。

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嶽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此文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

寫泰山日出的名篇,登泰山記中描寫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後的詩句?

登泰山記。清代 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 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

登泰山杜甫傳世詩句,杜甫登泰山詩句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後一句流傳最廣 杜甫登泰山詩句 杜甫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登泰山詩句有哪些?知識延展 杜甫簡介 杜甫 公元71...

讚美泰山的詩句

1 泰山吟 南北朝 謝道韞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構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譯文 雄偉高大的泰山,以極其清秀的靈氣直衝青天。它的山岩洞穴彷彿天然間隔的空虛宅院,寂寞無聲,幽靜深邃。它絕非人間工匠的製造,而是大自然造物所開發的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