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歷史讀後感想

2025-04-14 18:25:17 字數 1062 閱讀 7454

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

然而,歷史又是乙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

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裡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乙個君王、乙個黨派,乙個民族而停留過,乙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乙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乙個民族凳團哪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乙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或衫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棗碼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

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鑑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乙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乙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乙個參照的完整線索。

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乙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

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吧!儘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鑑,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乙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2樓:匿名使用者

請參考前言或序或後記。

季羨林《聽雨》的讀後感想季羨林聽雨讀後感

聽雨 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研究學問的季老,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

歷史的選擇讀後感,歷史的選擇 讀後感

在選擇中前進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 歷史的選擇 這本書讓我頓時豁然開朗這本書講述了中國30年的變化和經歷的滄桑風雨。小鳥選擇了天空是因為它們有一雙有力的翅膀 魚兒選擇了海洋是因為它們有擺動的尾巴 猴子選擇了大樹是因是因為它們有一雙健壯的手臂 駿馬選擇了草原是因為它們有強壯的體魄 歷史選擇了中國是因為它們...

讀後的感言怎麼寫,讀後感想怎麼寫

第一段 背景介紹 我讀了一本什麼什麼書 介紹一下作者和背景如果你了解的話 這本書描述了 內容簡介,可以抄抄書上的前言啦,序啦 第二段 重點情節 思想描述 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 第三段 感想 由此想到 感到 第四段 引申 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在什麼情況下,你因為看了這本書,會改變一些什麼樣的處事方法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