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生死觀名言
1樓:enjoy薇薇安
莊子生死觀名言如下: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
2、「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莊子·雜篇·列禦寇》
3、「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閉核茄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外篇·達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5、「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7、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山木》
8、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氏灶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莊子·人間世》
9、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轎察之。——莊子·盜蹠》
10、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莊子論生死
2樓:承吉凌
對俗世之人來說,最難面對的就是死。生死的話題很沉重,但又是無法迴避的。修身正心更繞不開悟透生死之事。
生」與「死」在常人看來,是截然對立的兩極,而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表現形態,兩者之間本質上並不存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生,蘊含著死,生就伍敏是死;而死同樣也蘊含著生,死就是生,死生為「一」。站在「道」的立場上看生死,齊生死,生死相伴相依。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在莊子看來,人們如客居世間的遊子,身處他鄉卻樂不思蜀。離世則如遊子迴歸故里,乙個「歸」字形象的表達了莊子對死亡的豁達。
遊子對故鄉是殷切期盼的,莊子對人們害怕死亡的心理,表達了極度惋惜之情。
莊子的思想影響了後世文人,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也是此意。
大多數人是懼怕死亡的,而莊子把人從生到死的旅程說得輕鬆自然,就像乙個人離家遠行,而後自奔波疲憊的旅途迴歸住所一樣。
天地就是乙個超大旅舍,每個人寄居其中。樂生惡死則如誤入迷途一般。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天腔搏枝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都應是自此思想而來。
人們每天都要面對日夜更替變化,人無法改變自然,這是萬物的本性。人的生死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生與死都是人所無法主宰的。對此,我們只能聽之任之,順之處之。
人生就像四季一般迴圈往復,一切都是自然所賦予的。人的生死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大化執行,有生必有死。
生死既不可改變,又無法抗拒。因此,對人來說,唯一可行的便是順應自然,聽其自然,「生死無變乎己」。
我們都會經歷「夢」與「覺」的體驗,莊子用夢與覺來比喻生與死。人們「覺」時會體驗到種種喜怒哀樂,以及各不相同的獨特經歷,而在入夢時會有大體相同地重現。
夢是難解和虛幻的,但夢與覺,究竟哪乙個更真實?哪乙個更虛幻?
人的生與死,是不是和夢與覺有相似之處?如果一切都是虛幻的夢,生或死,還有什麼區別呢?
生者寄也銀扮,死者歸也」。死生為自然而必然之事,都只是生命流變的真相。「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破除生的執迷,死的憂懼,才能達到內心的釋然。
莊子是怎樣論述人生生死的?
3樓:網友
莊子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生死哲學。在莊子的生漏沒死哲學中, 莊子通過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來揭示「道」的本質、
作用以及世界萬物的產生,生死問題是莊子哲學體系建構的基點。莊子生死哲學充分表達了莊子思想的本體關切:生死與世界的創生同步,生死與「道」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對生死的超越即是對「道」的認同。
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
神人是無為而啟殲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聖悄搜沖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聖人無名。
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莊子》中的人生名言有哪些?
4樓:鯊魚星小遊戲
莊子人間世名句排列是如下:
1、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
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2、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翻譯消基: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几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儘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範圍代他行事。
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4、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遊氏食,故伐之;漆可用拿磨謹,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翻譯: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如何理解生死觀,《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個人的死,對宇宙而言,真的不算什麼。總質量守恆,總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生命不過是一個熵減到熵增的過程。始於塵土,終於塵土。在鍵盤上胡亂敲打,打出一首情詩 隨意洗牌,洗出一手同花順。生命是偶然。遇見另一個生命,是偶然中的偶然。1 像那閃爍的微光,希望把我人生的道路照亮 夜色愈濃,它愈放射出耀眼的光...
道家生死觀的形成道家生死觀是怎樣形成的
道家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關於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他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儲存自己。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章 老子似乎發現,如果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76章 所以儲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 處眾人...
人琴俱亡表現了怎樣的生死觀,人琴俱亡表現了怎樣的生死觀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追求人生的完美,厭倦世態的醜陋!表現了兄弟之間的手足情深。人琴俱亡發展的一個成語是什麼這個故事表現了什麼 拼音 r nq nj w ng 解釋 俱 全,都 亡 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傷逝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晉書 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