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讚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裡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指絕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是宋代大文學家西元1076年(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擴充套件資料這首詞是西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西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西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爛胡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蘇軾飢逗攔(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又字和仲,自號「」,世稱「」。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參考資料:
水調歌頭中蘇軾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劉啊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譯文: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
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麼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是哪句?富有人生哲理的
表示時間變化的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富有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高處不勝寒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個人感覺 僅供參考哦 關於人生哲理的古詩詞 1.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4.人生代代無窮...
《寄遠》的後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
這兩句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見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於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 或紅袖的悠閒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鮮明的對照,越發襯托出旅思的淒涼,進一步觸發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寄遠 杜牧本詩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 寄遠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
小鳥的心情變化小鳥會使人心情怎樣
一年前的一個隆冬,下了一場很大很大的雪。站在視窗,看著雪花紛紛飄落,將天地粉飾回得答純白而潔淨。一隻小鳥忽然從一根被冰雪包裹的樹枝上飛起,我異常驚訝。小鳥飛翔的姿勢,極像了一道閃電劃破黑夜。有了想飛的心情,即使在天寒地凍的時刻也能起飛。小鳥不貪心,一根樹枝足以讓它安心棲息。它不擔憂,不去想明天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