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畔臨池 作何解釋,終夜繞池行的解釋是什麼

2025-04-12 06:15:19 字數 1960 閱讀 8748

1樓:天津包子泉州人

你們存心是要讓我笑死還是要氣死我?反正兩樣都是死!

臨池是乙個典故:

張芝尤擅長草書,他的治學精神非常嚴謹,他練習書法與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反覆書寫,書寫完了以後,再染色裁衣,他堅持每天在池塘邊蘸著池水磨墨寫字,天長日久,池塘裡的水都變成黑色了。王羲之決心要趕上張芝,他一邊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用心學習前人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每天寫完字後,都要到家門前的池塘裡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

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後來,人們用臨池這個詞和典故來表示刻苦學習。夜畔臨池應該解釋為:

三更半夜還在刻苦學習。「夜畔臨池」就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真實寫照,就像我現在凌晨4:09還在學習一樣!

o(∩_o

2樓:三山2813歡樂

1、原句應該是:夜半臨深淵。池,可能很淺,不足以說明危險程度。比喻危險,黑漆漆的夜晚,走到了深淵池子邊,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有溺水的威脅。

還有兩句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2、第二層字面意思:夜裡走到池塘邊。要看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才能確定了,字面意思只是說了事件:

時間、幹了什麼。夜裡到了池塘邊。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或者是主語的人到池塘邊幹什麼,或者是旁觀者描述主人公這麼一動作事件而已。

3樓:twilight王

夜晚的時候,來到池塘旁邊。

終夜繞池行的解釋是什麼

4樓:懂視生活

詩詞名稱:《遣行十首》。本名:

元稹。字型大小:字微之,字威明。

所處時代:唐代。民族族群:

漢化鮮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陽。

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過襄陽樓》《遣悲懷三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明月三五夜》《行宮》等。

主要成就:倡導新樂府運動。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終夜繞池行」的詳細介紹:

一、《遣行十首》的全文點此檢視《遣行十首》的詳細內容。

慘切風雨夕,沉吟離別情。

燕辭前日社,蟬是每年聲。

暗淚握段深相感,危心亦自驚。

不如元不識,俱作路人行。

十五年前事,_惶無限情。

病僮更借出,羸馬共馳聲。

射葉楊才破,聞弓雁已驚。

小年辛苦學,求得苦辛行。

徙倚簷宇下,思量去住情。告畢。

暗螢穿竹見,斜雨隔窗聲。

就枕迴轉數,聞雞撩亂驚。

一家同草草,排比送君行。

已愴朋交別,復懷兒女情。

相兄亦相舊,同病又同聲。

白髮年年剩,秋蓬處處驚。

不堪身漸老,頻送異鄉行。

塞上風雨思,城中兄弟情。

北隨_立位,南送雁來聲。

遇適尤兼恨,聞書喜復驚。

唯應遙料得,知我伴君行。

暮欲歌吹樂,暗衝泥水情。

稻花秋雨氣,江石夜灘聲。

犬吠穿籬出,鷗眠起水驚。

愁君明月夜,獨自入山行。

七過褒城驛,回回各為情。

八年身世夢,一種水風聲。

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

更悲西塞別,終夜繞池行。

褒縣驛前境,曲江池上情。

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鐘聲。

雲水興方遠,風波心已驚。

可憐皆老大,不得自由行。

見說巴風俗,都無漢性情。

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

迎候人應少,平安火莫驚。

每逢危棧處,須作貫魚行。

聞道陰平郡,_然古戍情。

橋兼麋鹿蹋,山應鼓鼙聲。

羌婦梳頭緊,蕃牛護尾驚。

憐君閒悶極,只傍白江行。

二、元稹其他詩詞。

菊花》、《離思五首·其四》、《行宮》、《賦得九月盡(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詩歌。

三姑石》、《暖翠》、《贈別徐侃》、《幽恨詩》、《襪皮芹題賈島墓》、《天台禪院聯句》、《長恨歌》、《憶江南》、《錢塘湖春行》、《暮江吟》。

品茶需要風度這句話作何解釋?

風度是一種儒雅之美,它是在清靜之美與中和之美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氣質,一種神韻。它 於茶樹的天蠢蠢然特性,反映了茶人的內心世界及道德秉性。茶取天地之精華,秉山川之秀美,得泉水之靈性。在所有飲品中,唯有茶與溫文爾雅,心志高潔的人最為相似。所謂儒雅便是一種飄然若仙的風度,通常是指人們氣質中蘊含著的較高文化品...

什麼以什麼真,真什麼意思?作何解釋?

信以為真。基本釋義。x n y w i zh n 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當作真的。出 處。明 馮夢龍 醒世恆言 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後,在人前誇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1 我們千萬不能把陌生人的話信以為真。2 他不過是惺惺惜惺惺,你倒信以為真了。...

天下有道,丘不與之易也 作何解釋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原文 長沮 j 桀 ji 溺 n 1 耦 u 而耕 2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 3 焉。長沮曰 夫執輿 y 4 者為誰?子路曰 為孔丘。曰 是魯孔丘與 y,同 歟 曰 是也。曰 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 子為誰?曰 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與?對曰 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