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拿乙個10磅重的鐵球和乙個1磅重的虧此鐵球,在乙個塔上把這兩個小球同時垂直扔下去,結果它們同時落地。這說明了物體垂銷慶迅直下落的速差純度與物體本身的重量無關。
物理:如圖,對a項,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重力不是給小球提供動能使小球運動嗎?謝謝!
2樓:網友
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重點根本不是小球從斜面上滾下來的過程,而是在平地上可以一直運動,到達無窮遠的地方。
因此得到物體維持運動和力沒有關係。
至於物體為啥從靜止到運動,根本就沒在伽利略的描述之內。
3樓:匿名使用者
你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目的和結論不熟悉啊。
伽利略的鐵球實驗 為什麼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會同時落地?
4樓:洛歆鞠語兒
因為比薩斜塔不夠高,要是再高一些,就會發生不同時著地的現象了,因為空氣對他們(一實心一空心)起的阻礙作用是不同的。
一手拿100磅的球,伽利略兄的力氣也真夠大的,他要是活在現在肯定起碼是個奧運抓舉冠軍。
要解釋同時落地,要忽略空氣阻力。倆球都只受重力。
g=mg下落的加速度,a=g/m=g.
同時開始下落,同樣的加速度,任意時刻的下落高度是相同的,h=1/2 g t^2.
上面公式容易看出來是與球的質量沒有關係的。
所以同時落地,不管球有多重。
5樓:**蕊綻紅玉房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
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6樓:網友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斯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斯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乙個10磅重,乙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乙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乙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斯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
他向學生們宣佈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訊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
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斯多德的錯處!」有的說:
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乙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乙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
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乙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斯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不能迷信書本,迷信權威,有的時候,我們要用實驗檢驗事情的正確與否。
8樓:網友
重力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無關。
9樓:衛平
重力加速度跟物體的質量無關。
10樓:w是h帝
物體落地時間和質量沒關係。
伽利略摩擦力實驗為什麼小球一定在同一高度
11樓:來謐及情文
a、因為在物體運動的過程友簡拿中改變斜面的傾角不同物體受到的支援力不同但物體仍能達到相同的高度,故力不是守恆量,故a錯誤;
b、伽利略。
理想斜面實驗中如果空氣阻力和摩擦力。
小到可以忽略,則在物體運動的過程只有重力做功,則物體的機械能守恆.故這個不變數應該是能量.故b正確;
c、在物體運動過程中物體的速度隨時咐棚間發生變化,故速度不守恆,故c錯誤;
d、如果物體釋放點不好搭同,物體的重力勢能。
不同;在運動過程中物體在不同的位置物體的高度不同,物體的重力勢能不同,故勢能不守恆.故d錯誤;
故選:b.
伽利略曾經想了乙個理想實驗,關於小球實驗
12樓:信條有個der文學性
實驗一: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得出了重量不同的兩個鐵球同時下落的結論,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1900多年之久的錯誤結論。關於自由落體實驗,伽利略做了大量的實驗,他站在斜塔上面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從塔頂上落下來,並測定下落時間有多少差別。
結果發現,各種物體都是同時落地,而不分先後。也就是說,下落運動與物體的具體特徵並無關係。無論木製球或鐵製球,如果同時從塔上開始下落,它們將同時到達地面。
伽利略通過反覆的實驗,認為如果不計空氣阻力,輕重物體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實驗二:在軌道的一邊釋放一顆鋼珠,如果不存在摩擦力,鋼珠將上公升到與原來的釋放高度相同的點。若將傾斜角減小,鋼珠也上公升到原來的高度,但通過的路程更長。
假設軌道為水平,鋼珠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將永遠運動下去。
這個實驗證明了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不需要外力來維持。
13樓:趣說黑科技
伽利略才是開啟了物理學大門的科學家而他經手的一項最美科學實驗 才是物理學真正的起始點。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的小球如果沒受到阻力會不停運動嗎
14樓:網友
你逗團說的意思是這個小球會不斷的做乙個 u 型的運動,而不是勻速直線運動是吧?
這並不矛盾,因為伽利略這個理想實驗中的小球是在乙個u 型的路慧指滑面上進行的,而小球在斜面上運動時,即使不受阻力那麼還要受到重力和斜面對小球前臘的支援力的作用。
而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當運動的物體不受力時才會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這個不受力可以考慮成兩種情況:
一是這個物體真的什麼力都不受了。 第二 這個物體受了平衡力的作用,而平衡力也可以想像成是不受力了, 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運動的物體才會不停的做勻速直線運動。
而伽利略這個實驗中小球在斜面上運動時,球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球受到的支援力方向是與斜面垂直的。所以這兩個力不是平衡力。 這個小球也沒有不受力。
當然就不會做勻速直線運動啦。所以說與牛頓第一定律不矛盾。
希望對你能有幫助,祝學習進步!
伽利略的兩個鐵球的實驗錯了嗎?
15樓:初瓷萌妹
古希臘權威思想家亞里斯多德(西元前384—322年)曾經斷言:物體從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輕者下落慢。比如說,十磅重的物體落下時要比一磅重的物體落下快十倍。
1800多年來,人們都把這個錯誤論斷當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紀,伽利略(西元1564—1642年)才發現了這一理論在邏輯上的矛盾。伽利略說,假如一塊大石頭以某種速度下降,那麼,按照亞里斯多德的論斷,一塊小些的石頭就會以相應慢些的速度下降。
要是我們把這兩塊石頭捆在一起,那這塊重量等於兩塊石頭重量之和的新石頭 ,將以何種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亞里斯多德的論斷,勢必得出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一方面,新石頭的下降速度應小於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因為加上了一塊以較慢速度下降的石頭,會使第一塊大石頭下降的速度減緩;另一方面,新石頭的下降速度又應大於第一塊大石頭的下降速度,因為把兩塊石頭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於第一塊大石頭。
這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不能同時成立,可見亞里斯多德的論斷是不合邏輯的。伽利略進而假定,物體下降速度與它的重量無關。如果兩個物體受到的空氣阻力相同,或將空氣阻力略去不計,那麼,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將以同樣的速度下落,同時到達地面。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1589年的一天,比薩大學青年數學講師,年方25歲的伽利略,同他的辯論對手及許多人一道來到比薩斜塔。伽利略登上塔頂,將乙個重100磅和乙個重一磅的鐵球同時拋下。在眾目睽睽之下,兩個鐵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齊落到地上。
面對這個無情的實驗,在場**的人個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這個被科學界譽為「比薩斜塔試驗」的美談佳話,用事實證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墜落,加速度一樣,它們將同時著地,從而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錯誤論斷。這就是被伽利略所證明的,現在已為人們所認識的自由落體定律。
比薩斜塔試驗」作為自然科學例項,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提供了乙個生動的例證。 參考資料。
16樓:**蕊綻紅玉房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
兩個物理力學的小問題,才學
1 守門員的頭是施力物體,球是受力物體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 2 書放在桌子上水平靜止時。只受重力和支撐力這兩個力大小是相等的 這兩個是不同性質的力 重力是由於地球吸引而產生的 書本受到桌子對它的支撐力是由於桌子受到書的擠壓變形而要恢復原狀而產生的,是彈力。1.你的答案是對的 2....
兩個簡單的物理方面的問題急
物體形狀 比如一張紙和揉成團阻力是不一樣的 空氣溫度,溼度,氣壓 因為此三決定了空氣密度 物體速度 正比 風速 這個要看風使怎麼吹的 直線向前。因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使其運動的原因,沒有力作用後物體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你往前拋之後它有一個向前的速度,之後就會保持這個速度一直向前。...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根據伽利略所想的內容,用詞語評價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話
一個四字的 無稽之談 大膽設想 堅定執著的科學精神 自相矛盾 絕對 親 亂七八糟 胡言亂語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用一個詞評價亞里士多德說的話 根據伽利略所想的內容,用一個詞評價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話。根據伽利略所想的內容,用一個詞評價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話就是 執著追求 根據伽利略所想的內容用一個什麼詞評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