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腳,不是角。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角樓也很多。吊角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角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鏈李空的,所以稱吊棚指遲角樓逗公升為半乾欄式建築。
2樓:匿名使用者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 ,伏前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
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型別有以下幾種:
單吊察慧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
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缺沒清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乙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土家族為什麼建吊腳樓?(有懸賞)
土家人祖先因家鄉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裡古木參天 荊棘叢生 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 狗爪棚 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為了安全就燒起樹蔸子火,裡面埋起竹子節節,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 蜈蚣的威脅。後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 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
土家族的風俗,土家族的風俗有哪些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湘 鄂 渝 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土家族自稱是 白虎之後 以白虎為祖神,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著一隻木雕的白虎,時時處處不忘敬奉。土家族日常主食營谷 稻米等,菜著以酸辣為主。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樸,喜寬鬆,傳統衣料多為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土家族的傳統民居主要有茅草屋...
土家族樂器有哪些,土家族特色樂器是什麼?
土家族民間流傳的樂器有咚咚 嗩吶 竹號 牛角 木葉等。咚咚是土家族婦女 兒童喜愛的單簧吹管樂器,流行於龍山 保靖兩縣。竹製,約13釐米長,開3孔或4孔,直吹,音色柔和悅耳。流傳的曲調有 巴列咚 慢巴列咚 咚咚 那帕克 呆嘟裡 乃喲乃 等8首。樂曲短小,旋律流暢。土家族的器樂合奏曲牌豐富,風格獨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