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囫圇吞棗造句?囫圇吞棗怎麼造句

2025-04-09 05:10:30 字數 2000 閱讀 7312

1樓:長風渡間雲

囫圇吞棗造句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一想到讀書我就如飢似渴,但當我拿起課本了我就是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

學問二字,學是學,問是問。要多問,不可再囫圇吞棗了。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於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覆思考。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要養成讀書的叢沒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伏櫻吞棗。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滲廳納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2樓:小指扣

他的作業總是囫圇吞棗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囫圇吞棗怎麼造句

3樓:學海語言教育

1、我歲皮讀書經常只乎局差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後在細細琢磨。

3、讀書要有收穫,千萬不能一目十行、囫圇吞棗。

4、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5、讀書要反覆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6、善於讀書的人當看不懂時,會自覺地反覆重讀,直到讀懂為止。而不善於讀書的人則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圇吞棗地讀下去。

7、讀書要思考,不能囫圇吞棗。

8、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9、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並理解其所以然。

10、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11、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12、學習知識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圇吞棗。

13、做事不能囫圇吞臘悔棗,(要靜下心來做,否則欲速則不達。

14、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15、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6、囫圇吞棗地吃食物是個壞習慣。

17、我們在學習新的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而不能囫圇吞棗。

18、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19、如果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裡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20、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21、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囫圇吞棗造句

4樓:小童鞋說汽車

囫圇吞棗造句:1、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2、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3、學習知識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圇吞棗。

4、讀書要反覆的讀,不能囫圇吞棗。

5、我讀書經常只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

6、小明回到家裡,把老師發的家長信囫圇吞棗的看了。

7、上課學習不能半知半解,囫圇吞棗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

8、老師叫我們熟讀明天的課文,而我囫圇吞棗的幾分鐘就看完了。

9、爸爸講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讓我囫圇吞棗的瞭解了一些。

10、同桌看一篇**,才用十分鐘就囫圇吞棗的看完了。

11、對於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我們要消化,不要囫圇吞棗地接收。

12、學習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精益求精。

13、由於太餓了,飯菜一上來,我便囫圇吞棗吃起來,結果給噎著了。

囫圇吞棗相近的詞語,與囫圇吞棗相近的成語

囫圇吞棗的近義詞 不求甚解 原指讀書只求理解精不著眼於一字一句的 生吞活剝 喻指生硬地搬用別人的言 辭。現泛指不聯絡實際生搬硬套別人 走馬觀花 見 走馬看花 囫圇吞棗的反義詞 融會貫通 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 含英咀華 比喻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沈浸醲郁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本指慢...

囫圇吞棗的反義詞是什麼囫圇吞棗的反義詞是什麼要兩個

樓主,您好!囫圇吞棗是一個成語,其漢語釋義為 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回,不辨滋味。比喻對事 答物不加分析思考。根據其義,其反義詞主要有 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貫通 窮原竟委 咬文嚼字 尋根究底。以上,望樓主採納,謝謝!含英咀華 細嚼慢嚥 融會貫通 窮原竟委 咬文嚼字 尋根究底。抄 舉一反bai ...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的事例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很快,但總是囫圇吞棗。他讀專過的書一本又一本,花屬費 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沒留下什麼印象。這使他很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學者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他的讀書的過程後,給了他一番忠告,說 以後不要只圖快,哪怕一句話,也要重複多遍,總比一味往前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