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文言文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文言文八年級讓背嗎?

2025-04-08 19:35:18 字數 1269 閱讀 3161

愚公移山 文言文八年級讓背嗎?

1樓:網友

《愚公移山》是需要背誦全文的。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這則故事的發源地,通常被稱之為愚公故里的河南濟源。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賞析:

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恆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張揚了勞心者未必智、勞力者未必愚的人類平等思想,張揚儒學的同時,《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來之佛學思想,以溝通釋、道二家之津樑。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係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於山與人的關係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愚公移山文言文前兩段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譯文: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

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

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

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

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愚公移山,烈子,譯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第一單元 5 童趣 沈復 第二單元 10 論語 十則 第三單元 15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 山市 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 世說新語 兩則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第六單元 30 寓言四則智...

《愚公移山》一文中概括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 王屋山太行山擋住了愚公一家出行的路。經過 愚公與家人商討決定把擋路的王屋山太行山移走。結果 愚公的堅持打動了神仙,派了兩個神仙把王屋山太行山給揹走了。時間久遠不太想的起來所以並不完整,可以參考一下。因為太行山擋住了愚公一家經過,愚公一家要把太行和烏一走,結果愚公很堅持,打動了玉帝,然後玉帝派他...

請比較《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兩文在內容 主旨 寫法上的異同。 很急啊!擺脫各位了

相同點 都表現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巨集偉志願,都有神話色彩 不同點 從內容看 精 是寫動物征服海,愚 是寫人征服山 從寫法看,精 寫得簡略,只概述了精衛的由來及作為,愚 則寫得詳盡 愚公移山 的主旨是 做任何事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又要腳踏實地的苦幹,才能獲得成功 精衛填海 的主旨是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