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狐狸的七葉樹
李白《把酒問月》「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神話傳說;張若虛《春江念悔花月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類起源;蘇軾《題西林壁》看待問題不同角度的不同見解;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時令;李白「燕草如碧絲,秦三低綠枝」仔敏正,地球緯度,也算時令吧,一拿物時只能想到這幾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滄海藍田話商隱
這個我拋磚引玉一下。
只要鄭槐結合平時所學的詩詞,應該能發現不少呢!
物理知識: 影子: 李白 《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三人:李白,杯中的自己,還有影子。
數學:氣象: 陰天: 辛棄疾《西江月》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陰天星星少。
星象與天氣: 曹操 《短歌行》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月明星稀,是月喊局友亮的光輝蓋過了星輝)劉邦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 風大了,雲自然被吹散了。
生態與自然: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曹操 《短歌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食物鏈臘旅。
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 (植物知識。
古代遊戲: 李白《長幹行》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小時候的遊戲)
畫的古詩結構
3樓:帳號已登出
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數的限制,在起承轉合的結構上,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許多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等。下面就每一種結構作簡單的分析。
一、照應。1、首尾照應。
照應是指詩歌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是古典詩歌常見的一種結構形式。一首詩不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應有頭有尾,前後內容就要有內在聯絡,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形成乙個有機的整體,這樣,詩歌前後才能貫串,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使讀者容易掌握全詩的脈絡。
首尾照應,即開頭與結尾的照應,這樣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有渾然一體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題,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譁培昔、他我、物我照應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戰亂頻繁,詩人與兄弟離散,只能寄詩表達思念之情。淒涼蕭瑟的邊地秋色更襯托出詩人悲涼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體驗更是詩人創作的動力。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
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亂孝唯沉鬱頓挫。
2、 扣題照應。
扣題照應即圍繞題目或主題反覆照應。這慎蘆樣使全詩緊緊圍繞著一箇中心點,主題明確,結構嚴謹。
如:齊己的《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招聘教師考試初中美術學科知識,具體是什麼啊?急啊
看一下當地的教材是哪個版本,一般是試講初中美術教材中的一課,但是也有可能會面試的時候問一下美術類常識,就看你平時對知識的積累了,不過好好看看美術書,備課準備應該沒問題的,祝你好運 你去書店,現在有賣考美術教師的考試用書。基本就是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教師法 教師招聘考試學科專業知識,中學美術和小學美...
有關「葉」的詩 詞 曲等等
還有賀知章的 詠柳 不知綠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阿桑的 葉子 這首算嗎。有葉的詩詞 唐朝賀知章的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有關葉子的詩詞?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古代的文學知識是不是隻是詩詞曲,文言文和經
把古代文學知識分 bai為 詩 詞 du 曲 zhi 文言文和經 這種分類dao方法是不夠回科學的,因為 文言答文 是相對現在我們經常說的 白話文 而來的。白話文是以現代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言,而文言文則是以古代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言。文言文包括多種文體,如 策 傳 說 記 詩 詞 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