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暗戀桃花源以及戀愛的犀牛兩隻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2025-02-09 05:54:45 字數 1814 閱讀 9973

1樓:蘋果蟲

作為從90年代末開始看小話劇的人,我看過很多賴聲川、孟京輝的作品,在國內期間,每年都看過不少,包括臺灣、大陸和外國在北京的作品。在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看的四大經典**劇,在西方國家的小劇場也看過一些實驗話劇和傳統劇,此外還看過不少當代舞、現代舞之類的演出,當然都是水平至少都國家級的。不要問我的背景,反正工作需要加興趣使然。

賴聲川的《暗戀》我是11年前看的,《戀愛的犀牛》是4年前看的,但在看這兩部劇之前,我已經看過很多兩位導演其他的戲,也見過到孟京輝本人,所以對兩位導演的風格已經有了乙個初步的預判。我認為這兩部作品,都是帶有兩位導演鮮明特色的戲,並打上深深時代和地域烙印,忠實展示他們內心對情感和世界把握的佳作。作為大陸觀眾,我認為《戀愛的犀牛》的成功價值和審美表達,不僅成就了孟京輝在國內小劇場業內不可撼動的地位,而且開啟了國內小劇場發展的乙個時代。

僅這一點來看,《戀愛的犀牛》的意義遠高於《暗戀》。那孟京輝究竟有啥牛的地方。為什麼大家看《戀愛的犀牛》覺得有點不明白呢。

這個必須講一下文學、戲劇和藝術如何從當代走向現代的。簡單一點,現代藝術躍進後現代藝術的關鍵一步,就是藝術表達形式從乙個完整的故事,走入碎片化、抽象化和無序化。 我們看到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和網路**,基本全是在現代藝術範圍內:

完整故事、清晰邏輯。說基本,是因為國內的文學界,其實近20年前,非常孤獨和小眾地介紹著現代藝術,你可以去看看用後現代主義手法寫的《薛丁格的貓》(全名不記得了),裡面全部是破碎、殘缺和抽象的表達,前後沒有任何邏輯,毫不相關。我當時讀那本雜誌的時候,被深深的震撼了。

震撼到什麼程度呢,我可以根據20年前的回憶,重新寫一點那種風格的內容。「我回到家中,看到樓下有一頭大象,正在踩在乙個人身上,小心翼翼的往樓上伸著自己的鼻子。我知道他要我,要的是那樣的迫切,以至於我的手心全是斑馬的紋路,一閃一閃。

這時候大象要開始上樓了,可是那麼小的門,它怎麼進的去呢。正在猶豫的時候,大象站在10樓,衝了進來。而樓下的那個被踩的人,正在下面大喊著我的名字。

如果你讀這段文字充滿了鄙夷,那說明你還停留在「原始」的現代藝術的審美者,而乙個現代藝術的審美者,這時候你媽要瘋了好嗎。

2樓:小皓粉絲團

首先,《戀愛的犀牛》跟《暗戀桃花源》比較,就跟《小時代》和《紅樓夢》比較一樣,雖然誇張些,但兩者差距真的太大了。《戀愛的犀牛》充其量不過是孟京輝利用國內市場不成熟,效仿國外優秀作品弄的乙個四不像罷了,表現形式在當時來說很獨特,再加上孟京輝比較會炒作,一下子就抄起來了。那個劇坦白地說相當一般,故事邏輯差尿點多,搞笑段子惡俗,時不時地來點兒神經質,弄些b格高的意識流,再加上一幫偽文藝青年跟著捧臭腳,這麼多年經久不衰也是神州大地一大奇葩事兒了。

時間會見證一切的,等國內話劇市場成熟些,《戀愛的犀牛》從神壇上走下來是早晚的事兒。

3樓:知哥64381倚搶

30年來,演過《暗戀桃花源》的都已垂暮,看過《暗戀桃花源》的也已中年,《暗戀桃花源》的劇評也寫盡了,千千萬萬的你我都尋過劉子驥,千千萬萬遍,千千萬萬的雲之凡與江濱柳聚了又散,千千萬萬的老陶拯救不了千千萬萬的春花。一部《暗戀桃花源》,細數人生百味,迷惘在追尋意義的小徑。 追尋就是意義。

乙個舞臺,兩個劇團,三個故事,四個世界,五味雜陳。 在《暗戀》,最好年華的江濱柳與雲之凡相遇在上海最好的時代,世界如此大卻相遇了,但40年後卻錯失在了小小的臺北。

戀愛的犀牛是話劇還是戲劇

4樓:梅_盼兮

戲劇是指以語言、動作、舞蹈、**、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指令碼,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劇、木偶戲、皮影戲等。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關於桃花源的詩句,有關桃花源的詩句

桃花源詩 晉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

語文桃花源詩翻譯翻譯,桃花源詩的譯文

桃源中人相勉致力農田耕作,太陽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樹竹林繁茂成蔭,豆子和穀子都能按時種植。養蠶可以收穫長絲,秋收也沒有賦稅。生著草的小徑交相通連,村落間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當時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歡歌,老年人也能隨心遊逛。花草也隨著天氣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風強勁時落...

桃花源詩的序,《和桃花源詩序》翻譯

桃花源記 陶淵明 南北朝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