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肥料有哪些種類?

2025-02-05 14:25:09 字數 1741 閱讀 1036

1樓:北京創典文化

據統計,明清時期,農作物施用的肥料有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綠肥、無機肥料、稿秸肥和雜肥11大類,總計約有130餘種。

可見明清時期肥料種類的豐富。其中有機肥料佔絕大多數,反映了我國古代以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的肥料結構特點。

古代不但重視擴大肥源,同時也重視肥料的積制加工,以提高肥效。積制的肥料有雜肥、廄肥、餅肥、火糞,以及配製糞丹和重視對肥效的儲存。

古代肥料有哪些?

2樓:北京創典文化

據統計,明清時期,農作物施用的肥料有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綠肥、無機肥料、稿秸肥和雜肥11大類,總計約有130餘種。

可見明清時期肥料種類的豐富。其中有機肥料佔絕大多數,反映了我國古代以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的肥料結構特點。

古代不但重視擴大肥源,同時也重視肥料的積制加工,以提高肥效。積制的肥料有雜肥、廄肥、餅肥、火糞,以及配製糞丹和重視對肥效的儲存。

雜肥的漚制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漚肥的濫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利用夏季高溫把田裡的雜草漚爛作肥料。

宋代陳旉在《農書》中介紹了一種漚制肥料的辦法,即將礱簸下來的穀殼以及腐稿敗葉,積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公尺泔水等進行漚漬,日子一久便腐爛成肥。

明代《沈氏農書》中介紹了另一種做漚肥的辦法,就是將紫雲英或蠶豆姆等用河泥拌勻進行堆積漚制,這種辦法叫「窖花草」和「窖蠶豆姆」,現在南方稱之為窖草塘泥。

廄肥堆制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有肥料堆製法,是一種將墊圈同積肥相結合的堆製法。當時稱為踏糞法,而這實是我國最早的堆肥。

到清代,《教稼書》也提出了一種「造糞法」,詳細介紹了牛、羊、馬、騾、驢、豬糞的積制方法。原理和踏糞法相似,也是墊圈同積肥相結合的,但措施要比《齊民要術》記載的更加具體和細緻。

餅肥發酵法出現於宋代,據陳旉《農書》記載:將渣餅用杵臼舂碎,與燻土拌和,堆起來任其發酵等其發黴長出「鼠毛」即一種小單孢菌樣的東西后,便攤開翻堆,內外調換。

這樣堆翻三四次以後,餅渣不再發熱,然後才可使用。這是一種預防餅肥直接施用造成燒苗的措施。

古代肥料的主要**是什麼?

3樓:北京創典文化

古代的肥料,主要來自家庭生活中的廢棄物,農產品中人畜不能利用的部分,以及江河、陰溝中的汙泥等,這些本都是無用之物,但積之為肥,即成了莊稼之寶。

古代的肥料的種類特別多。戰國時,已使用人糞尿、畜糞、雜草、草木灰等作肥料。

到秦漢時期,廄肥、蠶的排洩物、骨汁、豆萁、河泥等亦被利用為肥料,其中廄肥在這時特別發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使用上述的肥料之外,又將舊牆土和栽培綠肥作為肥料。其中栽培綠肥作肥料,在肥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我國開闢了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肥料**。

明代是多熟種植飛速發展,複種指數空前提高的時期,對肥料的需要也大大增加,千方百計擴大肥源,增加肥料,成為這一時期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內容,肥料種類因此也不斷增加。

宋元時期的肥料都有哪些種類?

4樓:北京創典文化

在宋元時期,一些無機肥料如石灰、石膏、硫黃等也開始在農業生產上應用。

據我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史簡編》的統計,宋元時期的肥料有糞肥6種、餅肥2種、泥土肥5種、灰肥3種、泥肥3種、綠肥5種,稿秸肥3種、渣肥2種、無機肥料5種、雜肥12種,共計約45種。

其中餅肥和無機肥的使用,是這一時期的新發展。不僅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增收,也在我國古代無機肥利用過程中具有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圖案特點,明清時期的繪畫有哪些特點?

1 概述 明代是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是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變得發達起來,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繪畫方面,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 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以張巨集為首的晚明吳派,藍瑛稱為武林派等...

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獨特習俗?

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這些獨特習俗,第一就是吃粽子,這已經成為宮廷必備。其次浴蘭,很多人喜歡這一天放入蘭草進行沐浴。明清時期的端午節,都有獨特習俗,例如大家會佩戴五毒的香囊,用艾蒿洗臉洗澡,會喝一些雄黃酒,這些習俗在如今很多已經失傳了。端午節古代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古代的習俗,有吃粽子,掛艾草 賽龍...

中國明清時期帶「郎」的官職爵位有哪些?

職事官 侍郎 副部長 明 從二品,清 正二品。郎中 司長 正五品。員外郎。副司長 從五品。明朝文散官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公升授承德郎 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公升授儒林郎,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公升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 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公升授徵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公升授修職郎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