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時期古瓷上龍紋的演變和特點

2021-06-01 00:27:08 字數 5504 閱讀 6340

1樓:現實

除了纏枝花卉紋之外,「龍」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見的紋飾,這個中國特有的題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威武有力、生動靈活,並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為各代龍紋的基調。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於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念不同的緣故,各代的陶工們仍然賦予龍紋許多不同的變化,因此本文按照時代先後,說明青花龍紋的演變概況。

一、元代龍紋元代陶工以線條勾勒龍紋的形狀,龍首作斜角側視狀,嘴巴微張,舌頭從中吐露,圓形的雙眼有如戴上眼鏡一般,前額微微凸起,頭部的毛髮與腿上的關節毛都呈飄帶狀,體表以細線描繪鱗片紋或網格紋,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長,如同鷹爪一般銳利。

例如圖一為元代的青花龍紋,此龍位於元代青花扁壺上,該器的壺身略呈上寬下窄的梯形,表面用雲頭紋區隔出二種紋飾題材,在雲頭紋內部繪滿繁密的纏枝花卉紋,並有兩隻鳳鳥穿梭其間;而在雲頭紋以外的器表上,則有兩個龍紋以一升一降、左右並列的形態,戲耍於波濤之上。我們從圖中所擷取的區域性特寫裡,看到元代龍紋以粗細並用的線條勾勒出張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長條狀的毛髮分散飄揚,以富有律動的線條呈現出活潑生動的風格。相同的龍紋也可見於土耳其託普卡比宮博物館所收藏的青花飛龍紋扁壺上,雖然該器的壺口改用金質套管,肩上雙系也已缺佚,但是壺身仍舊完好,表面除了有云頭紋包圍的纏枝花卉之外,正中處描繪一個龍紋,獨自飛舞於波濤上方,龍紋的肢體靈活彎轉,長鬚和毛髮冉冉飄揚,從它的眼鏡眼、鷹爪、吐舌、前額微凸、體施鱗片及分開飄帶狀的毛髮來看,都是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徵。

二、明代龍紋明代的青花瓷器雖然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龍紋的形象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這種改變表現在龍首、龍身及龍爪上最為明顯。

例如圖二為明代宣德朝所製作的青花葵口盤的區域性特寫,盤的內底以青料描繪一個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龍,身邊綴以雲朵,猶如在雲中翻騰一般。龍首部份維持眼鏡龍的形式,然而嘴巴閉上,脣部向上翹起,額頭較平,頭上的毛髮成束往前飄,身體表面以青料塗繪一片片的鱗片,五根腳爪分佈均勻,好似風車一樣,整體風格顯得頗為穩重。而這種眼鏡眼、翹嘴脣、平額頭、風車爪及成束往前飄的毛髮,正是明代龍紋的最大特徵,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龍紋為飾的缽、碗、杯、盤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質。

不過,到了明代嘉靖時期以後,青花龍紋在繪畫技法的改變下又有一些變化。

例如圖三為明代萬曆朝青花盤的區域性特寫,圖中所示的龍紋繪於圓盤的內底,龍首仍是斜角側視像,頭上的毛髮成束往前飄,張開的五爪如同風車,造形與宣德時期近似。但是龍紋的身體以簡單的線紋勾勒鱗片,再用長筆平塗法填上均勻的顏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筆畫成,內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這種簡化的筆法與平塗式的填色方法,讓明代後期的龍紋顯得比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屬於嘉靖、隆慶、萬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龍紋呈現如此的簡化風格。

三、清代龍紋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當代創新的款式,這種現象自然也反映在龍紋的製作上,不過清代的仿明龍紋大多有形無神,無法與明代龍紋相比,但是當時所設計的新式龍紋,卻因為有了全新的氣象而成為此一時代的象徵。清代的新興龍紋一改明代晚期的簡單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寫實的形象出現。此處因為缺乏青花龍紋**,所以暫時用 圖四所示的黃地綠彩龍紋來做說明。

此一龍紋繪於黃綠彩盤的內底處,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龍首作張口咆嘯狀,眼睛略為突出,額頭向上隆起,下巴長如戽斗,頭上的毛髮蓬鬆散亂,身上的鱗片具有寫實性的立體感,五爪張開成「四加一」的形式,猶如雞爪一般,四肢關節毛短少,成為清代龍紋的典型特徵。相同的龍紋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雲龍紋瓶與青花海水龍紋印盒上,其扭身騰躍、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現康熙龍紋特有的氣勢與精神。到了乾隆時期,以正面像為首的龍紋開始興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龍壽紋螭耳六方瓶,是由當時的督窯官唐英親自設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器物。

該器的瓶身呈六邊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紋飾,其中位於器身腹部的六個龍紋是全器的主紋,龍首由正前方取像,額頭高高凸起,雙眼圓睜,嘴巴張開露出獠牙,蓬鬆的毛髮由雙頰兩側及頭頂處向上飛揚,正是乾隆朝龍紋的最大特色。

然而,到了嘉慶時期以後,以威猛寫實形象著稱的清代龍紋也開始發生轉變, 如圖五所示的龍紋來做說明,此龍繪於光緒朝青花龍紋蓋碗的內底,高額頭、雙凸眼,頭髮蓬鬆散亂,爪子如雞爪般張開,以及關節毛短少的現象,都是清代龍紋的典型特徵。不過,散亂的頭髮向後垂下,身體用簡單的線紋勾勒鱗片,再以近似平塗法的方式填色,不僅缺乏清代早期龍紋的立體感和寫實性,龍紋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國古代的青花龍紋,在不同的繪畫技法下呈現活潑、穩重及寫實等特色,不僅反映出相異的時代風格,也是我們鑑賞青花瓷器的依據。

2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同學 你也是吉大的啊

歷代中國古瓷器上龍紋有哪些特點

3樓:瀟灑網路走一回

在龍紋裝飾方面,元末明初的那種強壯、粗獷、豪邁的龍紋形象,已被萬曆朝洗煉、俊俏、灑脫的風格所替代,龍的形體拉長,身體呈橋形拱起,頭部加大,雙眼突出,上下脣均加長,向上翻翹,鼻端通常被處理成「如意」形,鬃發茂密的向後方飄拂。

4樓:倒薩迪

我國古代陶瓷上出現的龍紋,據考古證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龍是粗長的蛇身,爪為三趾,頭圓。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個屬於龍山文化早期的泥質褐陶盤。

盤內繪龍紋,形狀是蛇身,有麟片,頭小,目微張,上下顎長,舌細長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狀。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龍紋。

商周時期龍紋形象主要表現在玉器、青銅器皿中。這時的龍紋大致分為二類。一類是我們說的鱗蟲形態的龍,也即是「蛇體形」,身體像蛇,無肢爪,有一首二體形,也有一體二首形。

二里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狀,頭也像如意頭,比新石器時代的要小,頭部多了兩個卷形角,這是龍角形成的第一階段。

第二類獸體形龍紋,形狀是:張目,有肢有爪,身像獸體,尾巴卷轉。

春秋戰國至南北朝的龍紋,此時期龍紋瑰麗多姿,神人蛇龍的浪漫世界開始出現。這時的龍都是獸體,爪是三趾,細尾而卷,張大口,頭有角呈後卷狀。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此時龍的形象是:頭似牛首,有須,大耳,細長角對稱,蛇形體,有翼,腳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漢時期的龍紋有「珠聯壁合」之說。

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動盪的時代,龍紋的裝飾藝術基本上還是繼承兩漢時代龍的形狀與特徵,在龍的周圍往往襯以雲朵、花朵,使龍的形象顯得更加灑脫。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非常發達。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觀念,此時龍的特徵是:身體是胖美健壯的蛇體;身上以斜方格組成網狀紋鱗片,代替了魚鱗片紋;前腿與身關節處長出細長翼。

整條龍的背脊帶鰭,龍尾像蛇尾,捲曲成s形;龍爪從過去的獸爪變為鳥形,爪甲繪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鋒利有力;龍首的雙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顯加深,上顎較長,特別是上脣,長而往上翹起;眼睛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為鳳眼。

五代龍紋,龍作獸狀,身體粗壯,身上為網狀魚鱗紋,頸細而長,尾似獅子尾,頭小口角深,張口,上下顎長,咀尖似鷹咀,頭有分叉雙角,四肢粗壯有力,三爪。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朝時期,龍紋少見,多為堆塑,捏塑,範印以及龍首壺等,而且此時的龍紋常常和人物,走獸,花鳥,花紋等堆塑組合使用,與道教,佛教相關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遼朝時期,基本上以堆貼,捏塑,模印為主。龍紋經常會出現在定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

宋代龍紋的特點是矯健雄奇,看似異常迅猛,龍犄角分叉較早,龍角曲度大,多雲紋環繞,龍嘴大張,露齒,吐舌,眼睛不明顯,龍發龍鬚均為幾縷,飄向腦後。

宋代龍鳳紋在宮廷用瓷上大量採用,民間則不得使用,特別是在定窯瓷器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元代龍紋特色很鮮明,元龍紋龍形蜿蜒細長如蛇,頭比身軀小,頭呈扁長形,上頭鼻樑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兩種。

平整行鼻尖兩側有龍鬚,但是很短,尖挺形則無。

龍光頭無發或者有幾縷飄在腦脖處。

龍張口,露齒,吐舌,額頭高凸,兩眼凝視前方,角和發朝向後方,龍角與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狀如火舌,四足肌肉結實,關節彎曲,爪張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見。尾部漸細而尖,也有少數火焰狀尾,一部分龍紋腹部呈環節狀,猶如蛇腹,鱗片有多呈魚鱗狀,網格狀,胸部和身軀間繪有火焰狀條帶紋。雙龍戲珠紋珠子比較小。

五爪的明朝的龍紋是在元朝的基礎上發展的,其總體的特徵是龍的形態整體看起剛烈凶猛,龍紋極具威嚴之氣,散發出濃重的皇家氣息。龍爪呈風火輪狀,五趾間距幾乎相等,第一趾與第二趾呈蟹鉗狀,後四爪同向。龍鼻多數上翹,特別是表現在夔龍上,夔龍鼻高翹並且翻轉。

龍發明顯,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長豎發,狀如火焰,有的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兩根龍鬚飄揚,少數龍的龍睫毛比較明顯,並且上揚。龍眼睛漸漸的清晰起來。

龍嘴一般,上顎要長於下顎,俗稱豬嘴,龍大多是尖尾,並且五爪龍居多。前期多數龍紋的龍角描畫模糊。

明代早期:龍身比元代要粗大,龍爪如鷹爪雄健有力。龍爪最有特色,猶如鷹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紙背之感。

在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上,龍紋題材非常廣泛,不僅有獨龍、雙龍,還有九龍、十龍、團龍等,這些龍在海水中上下翻騰,氣勢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滯溫馴得像寵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明朝政治日趨混亂和黑暗,統治階級糜財無度,社會矛盾激化,內憂外患層出不窮。

明代晚期:龍紋簡化用筆草率馬虎。這一段的歷史情況是,嘉靖、隆慶、萬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頗有中興之勢,可惜好景不長。

這段時期,龍紋在瓷器上,以嘉靖、萬曆時期為代表,早期尚能屬陽剛之形,後期則屬陰柔之態,龍身更細長,龍首變小,上顎伸出。龍紋簡化多以平塗方式渲染,用筆草率馬虎的程度歷史上罕見。

進入清朝,清朝的龍紋整體特徵比較秀美,端莊。龍頭的龍發增多,長披髮或者多簇短髮。龍的睫毛形態多樣,不少被畫成倒竹葉形,龍身依然雄壯,但是更顯得平和,沒有明朝龍紋的那種威壓霸氣。

龍爪與明朝龍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個龍趾距離較大,特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呈直線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銳,看起來特別有力道

龍的下顎普遍比上顎要長,鼻子也沒有明朝的那麼翹了,比較平整(夔龍紋和羽翼龍除外)。

龍身多為魚鱗片紋,並且腹部多有明顯的環節紋,形似蛇腹,飽滿充盈。

龍鬚大多數向兩側伸展,長且翻轉,乾隆以後,眼睫毛現象普遍。

龍身曲度大,題材有云龍紋,龍鳳紋,雲濤龍紋,海水龍紋,蟠龍戲珠紋,雙龍搶珠紋等其中,蟠龍戲珠紋和雙龍搶珠紋在清代尤為盛行,與民間傳說「龍愛珠寶」相契合,寶珠一般個體較大,狀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龍的形體和形態具有明朝的遺風,比較威嚴。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龍怒目而視,龍身健壯,頭骨高高隆起,毛髮蓬鬆,勇猛雄健之態令人生畏。雍正時期瓷器上的龍紋,其栩栩如生之態也毫不遜色永樂、宣德。

乾隆時期,龍的神態變得和善,少了神聖不可侵犯之感,多見於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多二龍搶珠紋。乾隆晚期以後的龍,下顎低垂,狀似威嚴,但實則毫無神韻,感覺上只有一個軀殼,已經沒有了龍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龍紋:狀似威嚴實則毫無神韻。當嘉慶爺從他父皇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時,悲劇註定無法避免。這個時期的龍紋裝飾更多的是粗劣的繼承前朝,龍爪仿效康乾,龍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現在陶瓷器上龍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龍舟、比如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皇權形象也逐漸式微。

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壯了,顯得腰硬,老態龍鍾,四肢無力。以前的龍盤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腰體有硬直之感,體上的鱗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繪上去,而是繪成網狀,再在其中加上小點。有的更粗糙得只繪網紋不加小點。

龍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節清楚,此時的龍爪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沒有動的美感。 中國龍紋圖案各個時期的造型風格是承上啟下,代代相傳,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發展和各自特點。我們鑑定的時候不要教條,應學習古人的創作構思、裝飾技巧、造型特點,開闊思路。

在唐宋元明清這些主流文學中,明清時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1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 唐文學成就突出的應該在詩歌上。但詞 是也是在唐朝出現的。唐朝可以說文學是全面的發展,詩歌則達到了鼎盛。2宋代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詞上。形成了 婉約派 傑出的代表是北宋的柳永 南宋的李清照 豪放派 如北宋的蘇軾 東坡 南宋的辛棄疾。3 元朝的突出成就是元曲,代表者是關漢卿 ...

縱觀唐宋元時期的民族關係,秦漢 隋唐 元 明 清時期的民族關係

這一時期民族關係的特點 特點 多個民族政權並立,少數民族政權統一全國,出現新的民族回族。兩宋民族關係特點 一 多民族政權並立。宋,遼,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權相繼建立。二 民族融合是歷史主流。南方宋人往北方,北方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各族來到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是日益加...

明清時期圖案特點,明清時期的繪畫有哪些特點?

1 概述 明代是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是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變得發達起來,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繪畫方面,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 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以張巨集為首的晚明吳派,藍瑛稱為武林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