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人們怎樣傳遞資訊的 5

2025-02-03 11:05:34 字數 5366 閱讀 5093

戰國時期人們怎樣傳遞資訊的

1樓:王林峰

傳遞書信: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臺,信鴿。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乙個接乙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乙個接乙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2樓:刑甜恬

平常朝廷用驛站。

普通人就用書信靠人帶的 很麻煩。

古代人們是怎麼傳遞資訊的

3樓:e拍

1、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西周時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再也不理會了。

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

2、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

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3、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於是諸葛亮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4、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陸機養了乙隻狗,名叫「黃耳」。當時陸機在京城(洛陽)為官,因惦念家人,便半開玩笑地將寫好的書信裝入竹筒,綁在黃耳的脖子上。然而神奇的是,黃耳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於京城與家鄉吳郡橫山(今江蘇崑山)間往返歸來,而且還帶回了家人的回信。

4樓:壞蛋老公他媳婦

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5樓:惡作劇之靈

用鴿子,狼煙,飛箭,煙火,孔明燈,再就是驛官。

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6樓:微妙心動

古代通訊有很多種,比如寫信、飛鴿等,最主要的是 吼。

古代怎樣傳遞資訊?

7樓:網友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飛鴿,烽火,火箭、手語,書信,旗幟,鼓號、狼煙等。

特點:古代資訊傳遞方式以人力或畜力為載體。傳遞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證。

1、飛鴿:把書信綁到飛鴿腿上,利用飛鴿來傳送傳書信。

2、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

4、火箭:用弓箭向空中投射火箭,常在戰場上表示某乙個軍團準備開始行動了,請及時配合。

5、旗幟:用旗幟擺成一些造型,不同的造型傳達不同的資訊。

6、鼓號:古羅馬軍團的軍號吹出不同的聲音一般代表」龜甲陣「」進攻隊形「」防守隊形「等。

7、狼煙:邊防兵發現敵情發訊號時在烽火臺點燃的煙火,但不是燃燒狼糞而發出的煙火。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唐代張九齡詩云:「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尺素指的就是「信」。「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信箋指信紙。「花箋」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

古時著名的花箋很多,有五色箋,錦色箋,百韻箋,鳳尾箋等。或出之於吳,或出之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

信封:我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公私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簡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朝鮮厚繭紙製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如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令鯉魚充信使。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8樓:腦洞快歷史

現在的科技十分發達,一通**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傳遞訊息的?

9樓:

早先:是用烽火、狼煙。主要是通知能夠及時,只要發生狀況,就可以點燃烽火,通知諸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乙個烽火臺,當發生狀況時就乙個接乙個的點燃烽火,用煙傳遞敵人來侵的資訊,但是傳遞資訊內容有限。

其次:是驛站快馬人為傳遞。主要是能夠保障資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這樣比較浪費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上比較長,不能做到太及時有效。

再次,是信鴿。主要是傳遞方便快捷一些,不費人力,受地形影響不大,但是就好象電報一樣,傳遞的資訊必須言簡意賅,而且,信鴿的安全性不夠高,信鴿會受到鷹類等大型鳥獸類侵襲,造成損傷,使資訊傳遞受損,而且容易造人攔截。

10樓:墼餮魍薅

通過烽火臺,點燃狼煙示警,驛站,快馬加鞭,飛鴿傳書。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

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

孟城驛是一處水馬驛站,在江蘇高郵古城南門外。雞鳴山驛在河北懷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驛站」這一場所雖然古已有之,但作為乙個詞彙的出現是在蒙古元朝以後,元朝以前只稱「驛」。

11樓:網友

一。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資訊,往往藉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裡被不問斷地保留並延續下來。

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

2.身體彩繪和紋身。

3.人體飾物。

二借代物——廣告資訊傳遞的特定標記。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2)刻木。

3)狼煙。4)鼓。

5)竹號。6)音響器具。

2.生活借代物。

1)草標。2)穀穗、笊籬、柳條。

3)瓶瓢、草帚。

從古至今,人們都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12樓:墨夷神秘人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資訊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資訊傳遞速度慢、資訊形式單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

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資訊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

速度快、資訊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資訊量大、資訊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螞蟻如何傳遞資訊,螞蟻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它們可以通過散發氣味來傳遞資訊。螞蟻的體內有一套腺體,這套腺體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散發不同的化學物質來傳遞20多種資訊。螞蟻雖然不會說話,但是能通過腹部的刮器震動發聲,螞蟻腹部的刮器是一種發聲器官,能摩擦震動發出聲音,不過這種方法經常是用來向別的螞蟻討要食物的。螞蟻還會通過自己的動作向夥伴們傳遞資訊,...

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 有以下幾種 1 羽檄 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一 烽火,用狼煙烽火響炮發訊號,是最高效的傳遞資訊方式。二 驛道,官道設驛站,軍情聖旨邸報禟報奏摺,通過驛卒跑快馬傳遞,是比較快捷的官府資訊傳輸方式。三 郵路書信,比較慢,一兩個月才能送達。古代通訊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

現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有有哪些?從中你

現代社會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資訊傳遞的方式多種多樣,如 電報傳真 手機簡訊 電視 網路等等。古代資訊傳遞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如烽火 書信 一般是找人捎帶 也有信鴿傳書,只有官府的文書有專人快馬傳遞。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