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采薇最後一段廣為流傳

2025-02-02 05:55:22 字數 1146 閱讀 6145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愛情,最後廣為流傳,不會它不會輕易的被失傳,所以采薇一直的流傳。

2樓:曌哥

因其內容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強調,一唱三嘆,音調和諧,節奏鮮明,並運用比興手法,具有樸素優美的文學意境,所以廣為流傳。另外,詩經在先秦和西漢時是可以合樂歌唱的,詩中的節奏和音調和現在的普通話並不一樣,這也是它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土風歌。雅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詩歌160首。頌是宗廟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采薇為什麼用采薇起興

3樓:

摘要。采薇》首句以采薇起興,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進而引出遠離家人、思家盼歸的情感表達。

采薇》首句以采薇起興,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進而引出遠離家人、思家盼歸的情感表達。

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飢。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

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採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

采薇講的是什麼

4樓:使用者

伯夷叔齊的典故:伯夷叔齊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上採摘薇菜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

詩經》裡的《采薇》:選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開頭四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

魯迅《故事新編》裡的《采薇》:創作於1935年12月,故事取材於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二人不食周粟的故事,**《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他們認為周攻入商滅了紂王是改了文王的規矩,便決定不吃周家的糧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最後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餓死……

同時還有一首歌也叫《采薇》

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文章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你好,一般性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是畫龍點睛 起總結的作用的。文章最後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內容上,抒發感情,表達思想,豐富文章,是結構緊湊,脈絡清晰 結構上,篇末點題,照應開,昇華主旨,畫龍點睛。事例 文章 表叔與阿婆 最後一段 表叔死後留下許多東西,其中最醒目的是 那輛自行車,乾乾淨淨,鋥光瓦亮 的作...

雨巷中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為什麼要重複場景?只改動「逢著

其實這是一種復 抄沓的寫法,襲 前文是說作者心裡滿懷希望的bai等du待著,等到了丁香一zhi樣的姑娘,可是到了頹dao圮的籬牆,姑娘也被這黑暗的社會吞噬了,所以說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最後一段用飄過是作者希望這個姑娘能再次出現 因為第一段是自己第一次希望,還沒有遇見那個姑娘.第二次是因為希望...

課文《老王》 課文最後一段作者為什麼說是拿錢「侮辱」他

樸文老王,課文最後一段或者說是拿錢侮辱,他一般用錢解決的事情,如果說是在至尊或者是感情方面。因為作者僅僅是用錢來解決,但老王不是 老王 課文末段說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你認為作者拿 此題為開放性題目。答案無論認為 是 或 否 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老王這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