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中第二則在今天有沒有意義 為什麼 談感想

2025-01-30 12:45:05 字數 1579 閱讀 2054

1樓:網友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

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複習?」 智慧點: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慾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慾,而忽略了記憶體的誠信。

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孔子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

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 在儒家,擁有存在的概念並非空洞,是個體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整體的真誠關懷。正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意識,人們才能時刻感覺人類和人性,感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使命感;因為仁的道德基礎,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愛的集體意志,由集體意志驅動個體的不停反思。

故儒家的對個體人格的追求是在集體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2樓:冬日暖陽

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身,為別仍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和朋友真不真誠?老是傳授的 知識溫沒溫習?

好的話,感謝兩句。

3樓:薰l_q夢

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老師教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

《論語》十則中哪一節對你的感受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4樓:君子陶陶

《論語》十則中對我感受最深的是《學而》這一則。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論語所說的這學問有個最重要的特點:先樹立乙個極致完美的榜樣。這個完美的榜樣就是聖人。聖人的境界比較難懂,所以有個次級的榜樣:賢人,也就是君子。

學這個學問的人通過內省覺察,與所樹立的榜樣逐條對比,自我修正。做到了不沾沾自喜,沒做到就加倍精進努力。所以說,學問不是文字、知識,而是從人生經驗、作人做事上體會得來的。

時是經常、隨時的意思。每年、每月、每日,學問無止境。從小一直學到老,沉醉於學問當中而不厭倦。

5樓:奕魅兒

第三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

6樓:數學我最棒

三人行,則必有吾師焉。

俗語有言,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止境的。任何乙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

所以,我們要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只要是知識,做人等方面能夠給我們啟迪的,我們都應該向其學習,並不斷地提公升自己的能力。

7樓:手機使用者

人不知而不慍---做人應寬容大度。

論語十二章中哪一則給你感受最深結合學習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理解?

8樓:紫霞伊人魅影

進而推動實踐創新的最佳途徑:吾日三省吾身 看法。通過反省,我們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差距,汲取教訓:「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實在是一種挖掘自身潛能。

論語十則中的成語,解釋,論語十則中的四個成語,解釋

溫故知新 出處 孔子 論語 為政 譯 反覆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能獲得新的知識。也指吸取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見賢思齊 出處 孔子 論語 里仁 譯 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看齊。任重道遠 出處 孔子 論語 泰伯 譯 擔子很重 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處 孔子...

《論語十則》中的句子歸納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生修養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 學習方法 第一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

論語中感嘆時間的名句是什麼意思,《《論語》十則》中,感嘆時間流逝的名句是

論語子罕篇記載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後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 十則 中,感嘆時間流逝的名句是?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論語 十則 中,感嘆時間流逝的名句是 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