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哈哈哈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但中國又是乙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請問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2樓:abc生活攻略
1、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2、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乙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3、其中,每月第乙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4、「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由來
3樓:小小愛奇聞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毀讓鎮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滑尺,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古人根據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導農業生產不誤時節。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纖粗,採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三百多年前訂立的依據太陽黃陽度數劃分。在歷史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乙個重要部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4樓:乾萊資訊諮詢
一年24個節氣順序是:1、立春;2、雨水;3、驚蟄;4、春分;5、清明;6、穀雨;7、立夏;8、小滿;9、芒種;10、夏至;11、小暑;12、大暑;13、立秋;14、處暑;15、白露;16、秋分;17、寒露;18、霜降;19、立冬;20、小雪;21、大雪;22、冬至;23、小寒;24、大寒。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指春雷乍動,驚醒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07日交節。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
5、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曆4月04-06日交節。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曆4月19-21日交節。
7、立夏:夏季的開始。公曆5月05-07日交節。
8、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公曆5月20-27日交節。
9、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公曆6月05-07日交節。
10、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曆6月21-22日交節。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曆7月06-08日交節鬥源襪。
12、空激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曆7月22-24日交節。
13、立秋:秋季的開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曆8月22-24日交節。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曆9月07-09日交節。
16、秋分:晝夜平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曆10月08-09日交節。
18、霜降:天氣漸冷,裂穗開始有霜。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19、立冬:冬季的開始。公曆11月7-8日交節。
20、小雪:意味開始下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公曆1月5-7日交節。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20-21日交節。
5樓:殘燭老翁
據文獻記述,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在商時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即西元前104年,制訂了《太初曆》,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塌早圭表測日影長度測定「二棚答十四節氣」,以日影最長、白晝最短這天為冬至日,列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現行列入「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按太陽黃經度數(「定鏈衫慧氣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在國際通用的公元歷日期幾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兩天。經歷史發展,農曆根據月相的變化週期,以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迴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了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6樓:歷史小管家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
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世培。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悄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注。
西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二十四節氣的分類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分12個月。由於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氣溫不同,因此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日落日出,風雷雨霧。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先民們總結出一套大自搜運唯然運轉的規律—即乙個季節還可細分為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為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順序排列是什麼,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這些節氣又是怎麼按照順序排列的?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驚蟄...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曆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一個節氣 每年執...
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多少個
立春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驚蟄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清明 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穀雨 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立夏 夏季的開始。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