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二十四節氣歌》中的驚指的是驚蟄,這個節氣的意思是什麼

2022-02-03 05:03:36 字數 6315 閱讀 4354

1樓:森海和你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因此,在漢初以前節氣的順序為: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而漢景帝時期節氣順序就調整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氣象變化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2樓:喋喋不朽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3樓:匿名使用者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360百科)。在冬季的時候,動物冬眠,藏在土中,稱為"蟄",當大地回春,春雷驚醒蟄居動物,即是"驚蟄。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什麼意思啊?

4樓:不會飛的肥豬

二十四節氣裡的驚蟄是打雷驚醒了冬眠的動物的意思。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曆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

驚蟄後氣候逐漸變暖,萬物開始復甦,是梨、桃、李等落葉果樹的開花抽梢期和柑橘、楊梅等常綠果樹的萌芽前期,也是果園年週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程序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5樓:海平面下的深淵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一歲(年)十二個月,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程序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開始;卯,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古人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6樓:雨說情感

震為雷,雷驚動,潛藏之物都驚恐而出。蟄是潛伏,所以陶淵明詩用「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驚蟄原名「啟蟄」,改啟為驚,突出了驚動。

驚蟄最有氣勢的描寫是:「春霆發響,驚蟄飛競,潛龍浮景,幽泉高鏡」,如此生機勃發,方有春光爛漫。

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也將進入春耕季節。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

「正月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驚蟄時節,人們常感「春困」,表現為常常昏沉困頓,昏昏欲睡,晨起不宜。這是因為此時夜漸短,日漸長,要順應自然規律,夜臥早起。也就是晚點睡,但也不要超過子時(晚上11點),宜早起以利於早上陽氣升發。

早上起床伸懶腰,舒展筋骨,適當運動。

7樓:放風箏與貓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當然,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是因為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

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8樓:橄欖油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代表寓意天氣回暖,春雷始鳴,氣候特點是雨水漸多,乍寒乍暖,在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俗話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如此看來驚蟄是多風的節氣,風為百病之長,驚蟄之後氣溫變暖,溼度增加,萬物復甦,細菌 病毒大量繁殖,是流感 流腦 水痘等外感疾病的高發季節,要做好預防,經常開窗通風,適當晒太陽,跑步鍛鍊等等。

9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就是打雷驚醒了冬眠的動物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10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蟄也可以稱作動物冬眠,藏起來不吃不動的意思。一般在驚蟄當天,要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等習俗。

11樓:弓從陽

驚蟄表示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春耕馬上就要開始。

12樓:繁星點點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太陽執行至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甦醒出來活動。

13樓:智凝桖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驚動冬眠蟄伏動物的意思

14樓:寶琴飛

驚蟄: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15樓:匿名使用者

蟄伏的過冬昆蟲驚醒了,打雷的意思

16樓:超級曾經的我們

(驚蟄)就打雷驚醒蟄睡的動物!也是春天到了天氣慢慢變暖了!

17樓:丸子媽喵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18樓:趙永生歡迎你

指的是冬眠的動物結束冬眠

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30

19樓:蓋辜苟

含義:就是中國的24節氣  :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風,又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詩經》記載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游《遊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物候與農時關係密切。我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

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24個節氣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關於驚蟄的 驚蟄對聯,二十四節氣關於驚蟄的資料 驚蟄對聯

1 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 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出自董必武,董必武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生於清光緒十二年正月三十日 1886.3.5 這天正值驚蟄。1963年,董必武重遊黨的 一大 舊址之一的浙江嘉興南湖紀念館時,所撰一對聯特意用驚蟄雷響比喻。2 鶴...

求,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共有八句,整首歌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中處暑節氣開什麼花,二十四節氣分別開什麼花

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 大暑 也不同於小寒 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暑在古漢語裡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氣中根據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 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 小暑 大暑 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後,氣溫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