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原本是指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推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也廢除,但從此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宋代要取得秀才的名銜較簡單,明清兩朝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要通過童子試(縣試,府試,院試)而獲得,由各省的學政主持.通不過的一律稱為童生.有的人年齡很大,參加多次的童子試不過關,還是童生,人們戲稱為老童生.通過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們通過科考選拔,有資格參加本屆的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就成為舉人).人們尊稱秀才為「相公」. 舉人,意思是被舉之人,是通過鄉試而得來的,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明清的舉人,不僅具備會試的資格,而且可以因此進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考中鄉試第一名者稱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會試,稱為「春闈」,由朝庭的禮部主持,所以也稱為「禮部試」,「禮闈」等.通過會試的舉人稱為「中式舉人」或「貢士」,得第一名者稱為「會元」,他們具備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可以向進士的高峰攀登.人們尊稱舉人為「老爺」. 進士,是古代士子們通過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進入為仕的行列,受賜正途出身的榮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別的慶典,增加考試,稱為「恩科」.一般進士榜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等為「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得主被稱為「狀元」.俗話說「連中三元」,就鄉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名,這是非常難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兩人(黃觀,商輅)「連中三元」,人們尊稱進士為「大人」.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2樓:顏菲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會試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3樓:網友
看完這張**你應該就能明白了,不過有幾個地方要說明一下,你看到的**裡的童生,就是資格考試一樣,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資格考秀才,中間的秀才,舉人,貢士你應該能看懂,然後就是做後的考試,殿試,會考上一部分,叫進士,官方說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間說法叫狀元,榜樣,探花。
然後還有乙個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種,就是殿試之後,有人出眾的,選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實現代教育和古代有點像:中小學基礎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學的學士(像秀才)→碩士研究生(舉人)→博士(進士)→博士後(流動站選,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貢士與進士。
4樓:阿波羅太陽王
是科舉制度由下往上的層層晉級的等級資格。
5樓:網友
科舉制四個級別: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正榜有名字的稱舉人,會試過了稱貢士,殿試後錄為前三甲都稱進士。
殿試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別為稱狀元,榜眼,探花。
6樓:網友
是古時候的科舉制度。。。跟現在的抗公務員差不多,考出的成績就是官職的大小。
7樓:佛醫聖師
科舉考試來。
大致分為四級:院試——鄉自試——bai會試——殿試四級du。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zhi考中後dao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貢士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8樓:紙張
關係如下:
鄉試,相當與縣級別的考試,過了就是生員(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回身,可以不答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了。
舉人就是通過了地方上的考試-會試,類似省級別。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說第一名是舉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審考,中了之後才叫的。
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遊街的。
9樓:孕寶億家親
秀才是在參加縣。
bai裡考試中的,沒有官du
職,有教zhi書資格,舉人是。
dao參加省裡考回試中的,貢士是參加全國答考試的(全國一般為江北和江南貢院(南京)),中了貢士的參加殿試(也就是皇帝的面試和現場考試)的為進士,在進士裡邊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10樓:網友
童試通過的稱秀才,鄉試通過的稱舉人,會試通過的稱貢士,殿試通過的稱進士。
11樓:灑孩紙
童生參加院試,中者成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秋闈),中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舉人參加會試(春闈),中者成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若干名,被稱為進士;三甲若干名,被稱為同進士。
12樓:溦風暮雪
通過鄉試的是秀才,第一名是舉人,通過貢院考試的是貢士,通過殿試的是進士,殿試第一名是狀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舉人進士狀元秀才的排列是怎麼樣的?
13樓:網友
歷代進士狀元 各地區人數排名。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14樓:步行客
每當看古裝劇時,常常會看到秀才、進士、狀元等稱呼,在古代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以現在來看,就是古代讀書人科考所取得的「證書」,相當於我們的學歷一樣;但秀才跟狀元的等級可是差很多的,身分也是天壤之別;而狀元之難考,你會慶幸是生在現代,根據史書記載,科舉制度歷經了1282年,才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 185名(有姓名記載的),想想中國那麼多人口,歷經千餘年才選出這些狀元,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古代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令人好奇!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會有這些名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
中國科舉制度影響深遠。
至於大家好奇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凡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大致上要經過第一次童子試、第二次考試叫院試、第三次考試叫鄉試、第四次考試叫會試;通過院試的人都就被稱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凡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就得經過科考。
第三次考試的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接著就可參加第四次考試的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貢士就有資格面聖,隨後就進入殿試了,由天子,也就是皇帝親自面試,一旦通過,被稱為天子門生,也就是中了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為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才叫「狀元」。
古代考取狀元之後,就能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了!
一介書生要考取狀元實屬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會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這樣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考取狀元之後,就能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了!
古代封建社會,科考可說是文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之前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古人會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看完這篇文章後,應該更能體會了吧!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考取狀元實屬不易,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15樓:拉布拉斯不變換
在古代殿試中的第1名稱為狀元。另外還有榜眼,探花,以及一甲二甲若干人,這些人都是進士,但狀元是進士中的第一名。
16樓:小波衝鴨
秀才,進士,狀元分別代表了科舉考試的考生的三個等級。科舉分為: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
讀書人先參加科試,通過則成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通過成為解元,解元再通過會試,及第則稱會元,會元參加殿試,第一名才是狀元。
17樓:小白醬子
中了秀才才能去考取進士,而成為進士之後才有資格去考取狀元,狀元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18樓:白塵影視剪輯
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文憑、初中文憑、還有大學本科文憑一樣,是不同的學位身份。
狀元,舉人,進士,是怎樣從高到低排序的
狀元 狀元 1.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 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 謝恩 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元 關漢卿 陳母教子 第一折 學儒業,守燈窗,望一舉,把名揚。袍袖惹,桂花香,瓊林宴,飲霞觴,親奪的狀元郎!洪深...
為什麼只有酸秀才,沒有酸舉人,酸狀元
中國有個成語叫 一舉成名 考上舉人就算一舉成名了,除了在省府和京城要低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被人巴結還來不及,怎麼可能酸。至於秀才之所以被人稱為窮酸,是因為秀才特殊的財政屬性 中國古代,考上秀才之後,已經是統治階級預備隊了,除了社會地位高,享受很多待遇 例如有免徭役免田賦,見官不跪,...
為什麼一般只講秀才舉人進士很少說貢生
古代科舉考試級別分為童生 秀才 舉人 貢士 監生。而貢生是科舉時代,經過挑選府 州 縣生員 秀才 選取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所以貢生並不是通過考試,而是挑選秀才中的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沒有真正考試意義上的名稱。因此人們常說秀才 舉人 進士,而很少說貢生的原因。秀才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