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裡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裡強調的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
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時代的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新知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就得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建設者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對新一代人才素質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課程的要求:
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多不重視學生的自學,只注重教師的「講」。而在語文教學和發展任務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
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語文教學,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與之聯絡,因此教師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去學習。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有教師的講授,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這就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3、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新課改下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就是「以人為本」,即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幹動手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
我認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因此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學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性意識崛起、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日濃。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時期,而且,現在學生獲取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尤其是網路資訊的高速與大容量給學生提供了相當多且豐富的知識。這時光憑老師講解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認知能力的需求了,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麼能讓學生既「吃飽」又能保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吃好」。
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
二、什麼是自學能力?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
———摘自《**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的自學能力培養涉及到許多方面:從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從課堂教學到課後作業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在此擷取其中一個方面,重點談談自讀課文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
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在自讀課文自學中應養成以下幾點良好的自學習慣:
1、 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戰爭中有句名言「不打無準備之戰」,同樣的,在學習中對於課文的預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養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與效率。
教師根據課堂內容佈置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讓學生獨立的解決,並在課堂上共同**。例如現代文預習,主要要求學生預習字詞、相關的文學背景、文章內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預習則要求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課文、並總結文章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 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
有目的地學習,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通過課堂學習解決疑問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強、聽課效率提高。
3、 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
「字典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在第一節課就傳達給學生的一個理念。在遇到爭議時、或者新知識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許他們憑主觀去盲目猜測。在堅持這樣的引導下,效果也比較明顯,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主動的去查工具書,字典也成了他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養積極參與、勤於動腦的習慣:
自讀課文教學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這就要求學生能主動融入其中、充分發揮課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學生的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勇於參與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教學過程能否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於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並且在自讀可課文學習中承擔課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讓學生推薦一篇課文裡需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及解釋,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錯字、詞、及解釋;文章重點語段可以由學生自己去尋找,並將自己的理解與全班同學溝通,互相**、互助學習;我也試著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自行表演,從而幫助他們主動掌握課文內容、揣摩人物形象。
因為表演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我還大膽採用了體驗情境的教學,在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學生對於課文的認識不會很深刻,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於是我讓同學們採取新聞釋出會的形式去學習,即:四個同學飾演文中四個主人公,其餘同學飾記者,飾記者的同學需要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而飾四個文中人物的同學就要非常熟悉課文,去應對相應的問題。課堂學習的結果相當的好,同學的提問比較精準、且與文章的中心聯絡較緊密,而四個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僅熟悉課文內容,還額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已比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人物的精神。
像這樣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去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5、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
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型別的文章。「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型別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
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二)、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上述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在自讀課文學習中,注意教給學生自學方法,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指導學生學會積累、運用語言。
首先,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資料書)。因為學生會不會使用工具書,有沒有用工具書的習慣,關係到他們一生自學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學生使用工具書作為培養自學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
在教學中,是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
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詞、難句及與文章內容有聯絡的問題時,我都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學會摘錄,積累詞句。在閱讀各種文章的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學生摘錄下來。我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就明確要求學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於三句。
還有像自讀的文言文預習,我也常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摘抄下來後,指導學生通過讀、背等方式積累。
此外,還要養成多問、多說、多寫的習慣。最後,我還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多說、多寫,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再次,為了深入理解一篇課文,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學常識積累。我注意教學生查詢參考資料的方法,這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學習《醜小鴨》,我就讓學生去查詢關於安徒生的生平簡介;學《黃河頌》讓學生查地圖資料、地理知識;學《真正的英雄》就讓他們去了解「挑戰者號」的相關背景。
有時我會對學生查詢的資料做必要的補充,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蒐集的資料不僅全面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常檢視有關的書籍、資料和**,能使學生初步知道哪類課文可以查詢哪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又能激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
2、教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學生學習課文,往往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認為讀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學習,所以教他們有步驟地學習就很重要。在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懂的生字生詞;接著朗讀或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大體知道寫的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語段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最後再返回頭來統觀全文,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掌握表達形式上的特點。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鑽進去逐層深入地學,又能跳出來看到文章的整體,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
比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文章學習:學生第一遍閱讀,解決了課內生字詞,再讀課文時,瞭解了文章寫的是「一個星期天發生在福樓拜家,朋友聚會的事情」,這篇課文重點描寫了幾個人物的特點,因此接著我指導學生重點品讀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最後通過個體人物的特點,反觀全文,歸納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並總結文章在描寫人物時用了哪些方法。當然這些學習步驟,可以因課文不同而有所不同。
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了,自學能力提高了,還可以變更或簡化,但在打基礎期間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
3、教學生對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重點不同。一般來說,記敘性文章(包括記敘性散文、記敘性詩歌、**),應把握好記敘的要素;抒情性散文,應側重瞭解文章的行文線索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說明性的文章,應把握好說明的物件、說明物件的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的特點;議論性文章,應把握好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法)。不同課文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使學生抓住各類文章特點,用不同方法去學習,即節省時間,又擴大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訓練學生逐步學會根據教材實際抓重點、抓特點地進行分析,使他們在自學時能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教一點有關文章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講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給的。比如學《女媧造人》,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神話,因此首先教學生掌握神話的基本特點——豐富的想象、誇張的手法,接著指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入手學習文章的情節。
學生懂得了這些,學習文章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反而能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節。又如《秋天》這首詩歌,我指導學生抓住詩歌的幾個要素——意象性、象徵性、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從這幾個角度去學習,就能基本把握住詩歌學習的重點,而不至於有所偏頗。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不少描寫景物的文章,這類課文語言優美,感染力強,字裡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習時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去體會。
關於寫人的記敘文,作者要通過一件或幾件具體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關於自讀課文的學習其實方法有很多,在這裡我也是隻是就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辦法總結了以上幾點。當然,方法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而因地制宜。我個人認為在自讀課文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空間相當大,因此我也會將在此方面不餘遺力的進行下去。
因為我們做老師的職責就是:培養有創造性、獨立自主的「大寫的人」。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麼,語文素養是什麼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 語言積累 語文知識 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 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而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我們知道,語文教育的目的無外乎兩個 一是學生情感和思想的培養,一是傳播技術 交流經驗的工具。語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讀寫 最要進行的教育就是情感思考。小學 二 三年級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 三 四年級是打好寫作基礎的關鍵時期 整個小學階段是形成情感 態度 價值觀的啟蒙時期。一旦錯過這些時機,學生...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怎樣培養學生的自覺性?
一 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 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學生進行學習要達到的結果,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內在推動力。比如,有的學生是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而學習 有的學生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想當三好學生而苦苦奮鬥。這就是他們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的目的。但由於學習的目的是社會教育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