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無不定,無空無不空,無相亦無心,無佛亦無眾生

2022-10-18 08:35:29 字數 5556 閱讀 5664

1樓:匿名使用者

無心者,意指不執著於自己固有的執見,不迷信於旁人已有的正確認識,因一切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你在,或者不在,它都在,它在,或者不在,你都在。即: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動而無住,生生滅滅相續,因因果果相連。

明此理,而後熾然。無心者,無法無我,沒有一身之主宰,亦無萬物之主宰,當然也沒有超然萬物的「神」。世間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實在體,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

因又有因,緣又有緣,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心者,從自己的心的包圍中掙脫出來,跳出心外,證悟本心。一個覺悟的人,不但要理解宇宙萬物的規律,更要理解對這個規律的認知過程,以及對認知過程的體悟。

在此,無不是虛無,而是超越虛無的存在。在此,心不是認識,不是思想,它具體指的是引發領悟的自性和世界所具有的至性的融匯貫通後共存的體性。

2樓:從許昌

【無相者】:猶如明鏡。【森羅眩目】:猶如明鏡,顯現萬像。所以說:無相者,森羅眩目,……其實,就是中道思想。舉一反三就知道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佛家還是道家經常談到無相與有相的問題,在道家經常提到無極生太極。佛家經常談到緣起性空,真空生妙有。在這一點上佛家與道家有相通之處。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歷史來看,儒道釋三家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那麼什麼是無相:無形相之意。為「有相」之對稱。

亦指本性。有相:《金剛經》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佛家故云「實相無相,無相實相。」也就是說這個實相也是個假名。   《大寶積經》卷五雲:

「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這裡佛家說的真正實相是無相的自性清靜,只有自性清靜了才能生萬法。

修行到自性清靜的無相對於不可思義的神通來說那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事。《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道家在闡述「無我」與佛家「無相」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第十三章雲:「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意思是說:

「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憂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軀,等到我沒有身體時,還有什麼憂患呢?所以,崇尚獻身於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可以將天下託付給他;不願捨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麼可以將天下寄託給他?

」老子主張「無我」並不是拋棄自我於超脫自我,而是不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要以自身為天下,這是賢聖有上德人,因為不為榮辱所移,不患得患失敢於損一身而全天下,是最可難得的可靠的人。老子歌頌的是這種人。最終還是這種人得到了天下。

老子的「無我」思想與佛家的「無相」有相通之處。

《金剛經》雲:「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請世尊開示,什麼無上的佈施,世尊對須菩提尊者說:不著相佈施才是最無上的佈施。也就是說佈施前和佈施後心態上沒有區別。

沒有一個佈施的人,也沒有被佈施者,更沒有所佈施的物。所謂:「三輪體空」摧破執著於佈施之相,才是真正的福德無量。

也就是無相無不相。

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無相無不相的問題,(不要執著這個例子,因為這例子本身是有相的。但不用有相的例子很難說明白無相。)我們都知道電,用電來比喻無相的性,雖然我們看不到電但知道電的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有相的電燈、電視、電腦、**、電冰箱來感知電的存在,這就是無相無不相的妙用。

凡夫和賢聖的差異正是凡夫執著一切有相的,如果我們明白無相無不相這個道理,那麼凡夫和賢聖就無差別了。真空生妙有也是這個道理。假如有個房間裡面放滿的東西,那也就意味著放不下別的了,如果這個房間是空的,那就可以隨意妙用。

「無中生有」這一詞本來的意思是老子的辯證思想,但後來意思變成了憑空捏造。其實其本意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總的來說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開一切有相才能清淨、才能大自在、才能得到解脫、才能成般若、才能證得法身。

心非色非見。法亦無有得者。何以故。眾生空故。 這句話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心本清淨沒有垢染! 非色非見:不是六感所能認識的!

法亦無有得者!: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可得都是空呀! 眾生空故!:

眾生因緣(十二因緣)生,從空(無明)中來回空(無明)中去! 無明--最初的想法!覺悟無明!

本人的看法!就是說:佛就是心,心本來一無所染,只因為學了太多,想佔為己有,所以變得不清淨了!

告訴我們空是本相,但同時告訴我們眾生生於空,終歸於空!不捨棄眾生,度他們脫離苦海!

處有不有,無心於有有之場。居空不空,不在於空空之境。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在與不在 到與未到 我們總生活在世俗的圈子裡,總希望自己達到榮譽財富的頂端, 居空不空 不在於空空之境 就算身無分文 你也不是個一無所有的人, 每個人的立場 身份 悟性以及感同身受所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有著不同的立場,佛曰 我是真理尋找者 而不是創造真理的創造者。 然而每句話 每個人又都有著天壤之別的想法 就比如正與邪 其實世間沒有正邪之分 只不過個人有個人的立場而已, 你總不能說肉食動物是罪惡的,而草食動物是正義的, 世間本來事沒有路得 只不過走的人多了 通往那條方向道路被人稱為路, 不好意思 今天狀態不好 下次

6樓:

這是佛家的或者道家的論斷。

建議到哲學版發帖。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本來皆妄物,若知無佛亦無心是什麼歌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即心是佛頌》,是宋代詩人張伯端的作品之一。

《即心是佛頌》原文: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永珍。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

內外圓通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及迦葉。

8樓:天華靜觀

張伯端(紫陽真人)的《即心是佛頌》: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

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永珍。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

內外圓通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及迦葉。

9樓:付交通費

心經!希望可以幫到你!

佛教裡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意思?

10樓:宜都書童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摘自《金剛經》中一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句意理解為下:

無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所以並無「我」,是名「我」。

無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與「我」無異,所以並無「他人」,是名「他人」。

無眾生相:「眾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滅後我生,我滅後你生,所以沒有「你我」,更沒有「眾生」。

無壽者相:為何沒有你我,沒有眾生,就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法,「時間」是個偽概念,所以沒有哪個活的長哪個活的短之說,在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再長的壽命都是彈指一揮間,而在那一瞬間,其實又蘊藏著無數個未知的虛空法界。

所以,此四無相說所指就是緣起生滅法的實相,前三重點在空間,最後第四相,「壽者相」,借「時間」為名方便說法,點出前三相(世間相)的本質,令學人(世間人)參入。

擴充套件資料:

《金剛經》思想重心: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

《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1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想達到「無我」的境界,最簡單、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無心,「無心」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沒心沒肺」,而是念而不執。

《金剛經》中所說四相之義

把五蘊的假合執著為我是我相;

依同一相續生存的補特伽羅,依有漏的身蘊住於有漏世間是人相;

以業和煩惱轉生三界輪迴是眾生相;

同一時間中,異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續的壽命為壽者相。希求長壽或怕死也是一種粗大的執著,實相中壽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應有壽者相。

實有執著是解脫中最大的障礙,如果有四相實執則不可能獲得真實的佛果.

所有相,包括佛相,都是虛妄的,見法身如來的條件就是"見諸相非相",也就是慧眼所見的空相,或者是法眼所見的"色即是空",它的意思就是"見一切相如同見空空寂寂的相".

佛的相是什麼呢?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不住相生念",

《金剛經》是肯定善法的,人是應當做善事的,菩薩亦如此,但前提是心不住相,這樣的行善就沒有善業了.惡業對菩薩來說是染汙,善業對菩薩來說也是染汙,所以菩薩應當行善而不要有善業."

無之成語填空,成語填空 無 可

無恥之尤 尤 突出的。最無恥的。形容無恥到了極點。無稽之談 無稽 無法考查。沒有根據的說法。無價之寶 無法估價的寶物。指極珍貴的東西。無米之炊 炊 做飯。比喻缺少必要條件無法辦成的事。無妄之災 無妄 意想不到的。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源 水源 本 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

有什麼無什麼填空,無信成語填空有哪些?

有備無患 患 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有才無命 有才能但遭遇不好。指不得志。有己無人 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有加無已 已 停止。不停地增加或事態發展越來越厲害。有教無類 類 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有進無退 只有前進,沒有後退。有口無心 嘴上說了,心裡可沒那樣想。指不...

「座右無銘,即座右無不銘徐溢華

看的沒有,其實全都是!跟色即是空,空既是色同理!意思就是常常警戒自己的東西,其實卻是自己最難做到的。銘原指鏤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記功頌德傳揚於後世。文選 崔瑗 座右銘 呂延濟題注 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座右銘由來於此。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