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陳友諒鏖戰五年,張士誠為何作壁上觀

2022-06-17 19:10:08 字數 5776 閱讀 1454

1樓:北枳讀書

當然張士誠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沒做,在陳友諒準備攻打朱元璋的時候,陳友諒告知張士誠協助他,張士誠也同意了。他們兩個打仗的時候,張士誠也就讓手下的隊伍,在朱元璋的統治地區的邊界耀武揚威的走了一遍,做了做樣子。

張士誠忘了,在造反這條道路上,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只能比誰比誰更狠,強鄰環伺,如果佔據了一片地區就以逸待勞,那他最後的結果只能被消滅,果然在朱元璋收拾完陳友諒之後,張士誠很快就被滅了。

2樓:enjoy體育

張士誠只是一個土地主,他的格局沒有朱元璋和陳友諒高,因此,他註定將成為這次競逐天下的太太賽中的失利者,而不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

張士誠確實是一個好人,他在稱王之後,在自己的地盤中實行寬民減賦的政策,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民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所有他境內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甚至給他修建生祠。但是他只想成為一個諸侯王,而不是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

這樣的想法,讓他在獲得一境之地的時候,他已經心滿意足了。所以,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張士誠認為這是明朝和漢朝之間的戰爭,和我吳國沒有關係。就像戰國爭霸時期,秦趙之間的征戰,和我齊國沒有關係。

所以他在朱陳二人打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從始至終,張士誠都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如果他能夠和陳友諒前後夾擊朱元璋,那麼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一個人的格局將決定這個人的成就和高度。而張士誠和陳友諒以及朱元璋之間的差距就是在格局上。戰國時代的群雄割據的局面絕不會再次出現,即使出現,也是暫時的,絕不會是一個常規的格局。

天下必將一統,這是天下大勢,是歷史必然,是絕不會呈現倒退的情況的。張士誠不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隔岸觀火,希圖苟安,所以他輸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時,張士誠為什麼不去偷襲朱元璋?

3樓:虛鯤竟然用籃球

張士誠之所以沒有趁機偷襲朱元璋,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目光沒有那麼長遠,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張士誠有防守卻無進攻的資本,因此也就只能按兵不動了。陳友諒跟張士誠這兩大勢力中屬張士誠的實力更富有一些,所以朱元璋決定先攻打陳友諒再解決張士誠。朱元璋在跟陳友諒打仗的時候,張士誠其實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從背後給朱元璋一擊,這樣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目光格局短淺張士誠並沒有看到朱元璋跟陳友諒正打得水深火熱這個時機,所以也就錯失了這個良機了。而且張士誠當時的實力已經算是富餘了,缺乏對外擴張的需求,加上物產豐富,所以也就安於現狀,自然對偷襲張士誠也就不在意了。

軍事實力不足劉伯溫覺得陳友諒的野心比張士誠要大很多,對於朱元璋是首要的大患,因此建議朱元璋先把陳友諒拿下。至於張士誠的實力足夠防守,但是不足以進攻朱元璋。劉伯溫的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張士誠在這雙方的戰役中一直沒有行動就可以看出了。

而且後期張士誠的奢侈之風盛行,手下的將士也逐漸失去了戰鬥力,而且也沒有戰鬥積極性。這種戰鬥力想要跟朱元璋抗衡,幾乎也會落得失敗的下場。

最後朱陳雙方的戰爭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可以說是速戰速決,這大大降低了會被其他勢力偷襲的風險。在徹底消滅了陳友諒勢力之後,朱元璋又發起了對張士誠方的進攻。張士誠數年沒有得以作戰的軍隊跟朱元璋身經百戰的軍隊相比當然只能落敗,由此朱元璋很快建立了明朝。

總之,張士誠最終亡國,是因為決策不果斷又沒有抓住時機發展自己。

4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因為當時的人們是非常講究契約精神的,在此之前兩個人已經有了協議,因此張士誠並不會偷襲朱元璋的。

5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在面對元朝軍隊的征伐,自己都是在苦苦支撐,根本沒有去偷襲的能力。

6樓:真實天天好心情

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目光沒有那麼長遠,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張土誠有防守卻無進攻的資本。

朱元璋和陳友諒鏖戰五年,張士誠為何作壁上觀?

陳友諒、張士誠都比朱元璋厲害,那為什麼偏偏是朱元璋當了皇帝?

7樓:小小女人的努力

朱元璋之所以最終在起義軍中戰到最後,併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因為朱元璋更多懂得識人、用人、管人。他的精神號召力非常強,善於激發將士的士氣,經常倡導秉承忠義,讓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和軍隊很是信服。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生在,祖上一直是農民,父親和兄長都是因為饑荒被餓死的。朱元璋為了生存下去逃離了家四次漂泊,先後到寺廟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在這些討生活的經歷中,朱元璋見到了老百姓的困苦,明白了繼續做乞丐不僅不能飽腹,更可能隨時被欺壓,所以決定加入農民起義的潮流之中,最開始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後由於自身能力的突出,很快就被升至副帥。但因為他覺得郭子興的心胸狹窄且眼界過小,朱元璋選擇離開,並開始經營自己的軍隊,在他的個人魅力下,一群有勇有謀、英勇善戰的謀士和勇士陸續加入到朱元璋的隊伍中,跟隨他一起打天下。

朱元璋自建立自己軍隊之初起,就聽取了李善長「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的作戰建議。所以打敗陳友諒之後,長江以南,沒有能和朱元璋相抗衡的勢力。隨後在打敗張士誠後,開始對抗元朝的軍隊。

雖然這個時候的元朝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但是,朱元璋的軍隊在經歷身經百戰之後,戰鬥力已經是起義軍中頂尖的存在。元朝大軍已經抵擋不了朱元璋的進攻。

朱元璋最終於2023年(至正二十八年)在應天府稱帝,開創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朱元璋這個人更有野心,更能夠忍辱負重。

9樓:暮光夢緣

主要還是朱元璋有領導才能,再就是有那種魄力。

10樓:雨點兔兔

既然最後是朱元璋當上了皇帝,那肯定是比他們更高一籌。

1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朱元璋更加的有隻會和才能,可以做好這萬人之主。

12樓:花晨月汐

因為朱元璋會做人,而且會用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13樓:鵑娟

農民起義朱元璋鬧得最厲害,百姓支援他,民心所向,所以最後是他當了皇帝,而不是其他兩個

14樓:美丫檸檬布丁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朱元璋當了皇帝,是因為他有這麼一群好的兄弟。

張士誠和陳友諒**不如朱元璋,為什麼得天下的不是他們?

15樓:職場天明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很多野心家都趁著這個機會想要逐鹿天下,建立自己的政權。在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是最有實力的三個人,他們三個也是元朝最大的對手。朱元璋最後能夠勝出是因為他身上的缺點最少,最不明顯。

陳友諒最大的缺點就是志得意滿,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張士誠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懦弱,佔據了有力條件也不開疆拓土,生活的過於安逸,朱元璋和他們比較起來算是很優秀了。

三個人中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朱元璋都不是他的對手。陳友諒也是三個人中最有野心的,陳友諒成為主帥之後就開始謀劃自己的將來,他的目標就是登基稱帝。他覺得憑藉自己的能力打敗朱元璋和張士誠是小意思,於是他就開始暗中謀劃,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地盤,成為起義軍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實力。

但是驕兵必敗,他看不上朱元璋也是他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陳友諒已經驕到了極致,最終在鄱陽湖之戰中輸給了朱元璋,自己也兵敗身亡。

張士誠是三個人中最有錢的一個。張士誠原來就是一個鹽販子,對於賺錢這個事情很在行,但是對於打仗不感興趣。只要能佔據一席之地就非常開心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不想別的,這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你不吃掉別人,別人就會吃掉你,張士誠完全沒有這個人想法。

朱元璋這個人表面上很平凡,內心裡卻胸懷大志,很有韜略。而且朱元璋看人的眼光非常準,手下有很多的能人,這也是朱元璋超越陳友諒與張士誠的優勢。

16樓:兔牧馬人

張士誠和陳友亮也是十分的有真本事的,但是他們的識人的本事不如朱元璋,所以就沒有打得過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是作為一個傑出的人物一下登上了皇位。還是能力不如朱元璋。

17樓:五仁啊五仁活寶

他們沒有朱元璋謙遜,不如朱元璋有謀略,朱元璋很會拉攏人心,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18樓:好啊低調低調

因為他們不是那段歷史的主角,哪能比得上當時的天選之子朱元璋呢

19樓:我在喝水

張士誠膽小,眼見小,膽小怕麻煩,在朱元璋攻打陳友諒的時候,眼見不夠開闊,沒有趁機攻打。陳友諒太驕傲,驕兵必敗,被箭射死。

朱元璋,為什麼要先打陳友諒,後滅張士誠?

20樓: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以應天(今南京)為根據地,暫時有了一片安身之所,雖然地盤、人口都算不少,畢竟錢糧不足,重要的是他的四周都虎視眈眈的圍著一批割據勢力,而且對朱元璋都不怎麼友好。

東有張士誠,南有方國珍,西有陳友諒,北有大元討伐官兵,朱元璋很難受,夾在中間日子過得是相當的緊巴。吃不好,睡不好就算了,隨時都有可能被周邊的窮兄難弟們給啃上一口,要發展,就得開啟這個格局。朱元璋下定決心,打破包圍,開疆擴土,因為陳友諒先動手了。

放牛娃朱元璋

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梟雄的不多,陳友諒絕對算一個,他雖然是個窮苦人出身,卻具有非常強的軍事和政治天賦,元末時期天下大亂,這種人才不造反真的可惜了,他加入了徐壽輝的起義軍,沒幾年,就從一個小吏直接幹掉了徐壽輝,不但當了起義軍的頭領,還登基稱帝了,過了一把皇帝癮。

陳友諒的勢力在群雄紛起的時期是最大的,不只是因為他們佔領的地盤大,更多是還是陳友諒具有相當的能力,能被稱為梟雄肯定還是有兩把刷子。既然勢力大,人口多,陳友諒野心就更大,他也想發展,北上打大元,沒有那個能力,不如找朱元璋的茬兒,離得近,地盤廣。

陳友諒來攻,朱元璋要應對,可是他手下的大部分人都建議避其鋒芒,換句話說就是——跑。只有劉基站出來,堅決抵抗,就地決戰。說跑的人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包括李善長就建議跑,因為朱元璋面臨的問題太嚴峻了,陳友諒一攻,張士誠如果同時從東面進攻,那朱元璋就成了肉夾饃了,必死無疑。

天完皇帝陳友諒

跑,往**跑?上下左右都是別人的地盤,那就打吧。

朱元璋決心就地與陳友諒決戰,其實有他自己的戰略打算。如果把廬州、安慶等地讓給陳友諒,以達成和解,甚至結成聯盟,是可以暫時穩住陳友諒,騰出手來收拾張士誠解決自己的後院之火。

那麼朱元璋就面臨幾個問題:1、張士誠善於守城,朱元璋要進攻他,難度大;2、張士誠的大部分地盤都在元朝邊境上,打了張士誠,就會直接面對元軍的征討;3、陳友諒一代梟雄,怎麼可能讓朱元璋從容攻張,他一定會在後面掏朱元璋的老窩。

朱元璋考慮得很清楚,讓張士誠抗著元朝大軍,先把陳友諒這塊硬骨頭啃了來,解決最大的威脅才是出路。

鄱陽湖水戰

張士誠會不會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時期出兵攻應天呢,不會的,此時的張士誠正忙著幹兩件事兒呢,一是喝酒享樂;二是抵抗元朝大軍的討伐。張士誠的器量也就眼裡的那一畝三分地,而且張士誠集團還是股份制,他幾兄弟一起創業,有時候意見不是很統一。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確精明,後來的局勢發展一直按他的劇本在演,朱文正在廬州死扛陳友諒,後來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進行水、陸決戰,一戰定乾坤,收拾了陳友諒後,朱元璋就成了真正的財主了,拿著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至於張士誠,讓他與元軍慢慢耗,收拾他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說到底,這是個格局問題,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人都是元末時期最為強悍的起義軍,他們三人都有推翻元朝,建朝開國的機會和實力,但是由於個人的器量和眼界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命運。

所謂戰略,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最為精準的判斷,可能過程更艱難,但是結局一定是最好的,任何事情在做決定的時候,眼光看得遠一點,當下累一點,不是什麼壞事。

朱元璋大戰陳友諒細節有哪些,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一戰中,發生了那些讓人稱奇的事情?

至正二十三年 宋龍鳳九年,1363年 七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率軍在鄱陽湖 今江西鄱陽湖 擊敗陳友諒軍的著名水戰。是年二月,張士誠派呂珍軍圍攻小明王的最後據點安豐 治今安徽壽縣 安豐糧盡援絕,劉福通戰死,安豐告急。朱元璋慮及到安豐系應天 今南京 屏障,救安豐就是保應天,遂於三月率兵渡江救...

朱元璋和現在哪個反腐力度更大,朱元璋和現在哪個反腐力度更大?

別的朝代力度如何,我們都是看歷史書籍。現在的反腐力度,我們是親眼所見。當然是明朝朱元bai璋du吋期的反腐力度更zhi大。明朝朱元璋時期dao,回10兩紋銀就會被入 答刑,10兩紋銀相當人民幣幾千塊錢。現在的 喝點酒都不止這點錢。明朝衰敗還是在於朱元璋的重農抑商,不準片本下海的政策!朱元璋和雍正在反...

朱元璋和劉邦為何殺光開國功臣,秦始皇不殺

在古代的開國皇帝中,秦始皇 劉邦和朱元璋三人,的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個人能力毋庸置疑,所開創的王朝,也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有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劉邦和朱元璋都大肆殺害開國功臣,而秦始皇從沒殺過一個功臣,這是為什麼呢?在統一六國中,王翦父子 蒙恬等人,可謂是歷下了不朽之功勳,秦始皇對他們十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