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和解元有何區別,舉人和解元有沒有區別?如果有請詳細說明。

2022-02-18 02:45:12 字數 5156 閱讀 4319

1樓:無名村莊的大尾巴貓

1、分數不一樣

舉人:分數比解元要低;

解元:分數是一個地區所有舉人裡最高的;

2、人數不一樣

舉人:根據一個地區的錄取名額而定,人數較多;

解元:一個考試地區只有一個人;

3、獲取難度不一樣

舉人:獲取難度較高;

解元:獲取難度極高,連中三元者,是莫大的榮耀。

2樓: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後稱「生員」「秀才」。鄉試(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地蠔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文、時文。是鄉試會試必做的一種文體。

文章四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意為應舉之人。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

俗稱舉子。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

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若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

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應考者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

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

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進入仕途。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為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解元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4樓:呼長

解元肯定是舉人,但舉人不一定是解元,正常情況下每三年才科考一次,每省考中的舉人第一名的才是解員,也就是每省三年之中才產生一個解元,但舉人可以產生很多個

5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拉!不就是解元檔次高一點嘛!用得這樣解釋嗎

舉人和解元有沒有區別?如果有請詳細說明。

6樓:

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

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後之鄉試。

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可方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

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清末又有法科舉人、理科舉人等。

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考試回國留學生,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並各加某學科字樣。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

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若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

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應考者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

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

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7樓:匿名使用者

解元是鄉試第一名,舉人是鄉試錄取者的稱謂。

8樓:匿名使用者

舉人是鄉試過線的所有人,解元舉人的頭頭,就是第一名!!!

若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得主,所以叫連中三元!!!這個難度大呢,中國歷史上一共說是才十七個!

鄉試中舉(乙榜)與鄉試考中的第一名(解元)有什麼區別?

9樓:文以立仁

解元,只是舉人中第一名的美譽,同樣要參加進士試。這一點,與其它中舉者沒有區別。當然,由於其成績優異,可能對今後的仕途形成影響。

漢代,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給國家,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這是舉人這個稱呼的來歷。

唐代實行科考,舉人的資格必須通過鄉試,只有中式者才能稱為「舉人」。中試的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按照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以表示「舉薦」的意思),因而稱為「解」;元:第一名的意思;解元:直譯為地方解送的舉人考試中的頭一名。

在中舉的舉子中,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進士與舉人有何不同

10樓:貞觀之風

不同點:

1、難度不同。進士錄取的比率遠遠低於舉人,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道出了進士科的難度。

2、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舉人可以當官,地位等於縣級,最差也可以當一個教渝;進士的地位更高,最差者起步為正縣級(知縣),而升遷速度和空間遠高於舉人,並且壟斷了高階官職。

3、考試的時間地點不同。進士考試時間通常在陰曆二月份地點在京城,甚至是皇宮;而舉人考試在陰曆三月,考試地點多在地方。

11樓:微生千凡

秀才,原本是指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推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也廢除,但從此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要取得秀才的名銜較簡單,明清兩朝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要通過童子試(縣試,府試,院試)而獲得,由各省的學政主持.通不過的一律稱為童生。有的人年齡很大,參加多次的童子試不過關,還是童生,人們戲稱為老童生。通過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們通過科考選拔,有資格參加本屆的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就成為舉人).人們尊稱秀才為「相公」。

舉人,意思是被舉之人,是通過鄉試而得來的,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明清的舉人,不僅具備會試的資格,而且可以因此進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考中鄉試第一名者稱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會試,稱為「春闈」,由朝庭的禮部主持,所以也稱為「禮部試」,「禮闈」等.通過會試的舉人稱為「中式舉人」或「貢士」,得第一名者稱為「會元」,他們具備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可以向進士的高峰攀登.人們尊稱舉人為「老爺」。

進士,是古代士子們通過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進入為仕的行列,受賜正途出身的榮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別的慶典,增加考試,稱為「恩科」。一般進士榜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等為「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得主被稱為「狀元」。俗話說「連中三元」,就鄉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名,這是非常難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兩人(黃觀,商輅)「連中三元」,人們尊稱進士為「大人」。

《水滸傳》裡說王倫是白衣秀才,難道他是整天穿白色的衣服嗎?不是的,是說他是個落第秀才或不第秀才,意即沒考上舉人。同樣,人們稱呼唐伯虎為「唐解元」,是因為他29歲那年參加鄉試時考了第一名,也就是第一名舉人。

不等式的解和解集有何區別與聯絡

區別 1 定義不同 1 解是指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 2 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2 表達方式不同 1 解通常使用未知數x 1,這樣的方式表達 2 方法有三種 列舉法 描述法和圖示法。聯絡 1 不等式的解集包含不等式的所有解。2 不等式解集的界點是該不等式對應方程 將不等號換為等號 的...

南方人和北方人,滷麵到底有何區別

除了米飯,麵條已經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在昆明大多數人喜歡吃米粉,而許多人喜歡吃麵條。這與昆明的歷史有關。昆明的原始居民很少,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人從戰爭中遷移過來。在古代軍隊進駐昆明期間,很大一部分來到昆明的人來自中原或北方,並把吃麵食的習慣帶到了昆明,南方的麵條和北方的麵條最大的區別就是南方的...

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有何區別,孤寡老人與空巢老人有何區別

可以說只是名詞的不同 實質上都是一樣的 都是一個人居住 這個都是需要社會或者社群重點關注的群體 空巢老人指子女離開的 老年夫婦 獨居老人 不僅子女離家,而且喪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勢的群體。只剩下孤獨的一個人啦 胡秉言家裡面只剩下孤獨的孤獨的一個人啦 孤寂的身影伴著夕陽落下 清冷的院子裡蟋蟀在低吟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