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其永元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天子:顧名思義,天的兒子。
其命源天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
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封建階級宣揚天子「受命於天」,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人,受天命約束。 天子即天神之子,天龍之子,佛教中將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因此天神之子便是「天子」。
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國家的王儲。
因此,原則上說,許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資格,只要有德行。儒學把《尚書》作為自己的經,也就對《尚書》的說法堅信不移。中國歷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數眾多,儒經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根據。
「天子之說」隨時代變遷與發展而不斷進化。 漢代司馬遷作《史記》,說從堯舜開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實的、血統意義上的天神之子,而他們經過世代的積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他的父親都沒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馬遷對於他能夠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聖人,不然的話,不會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取得政權,做了天子。漢代儒者為了找到劉邦的天神血統,經歷了近200年的努力。
最後,儒者賈逵在《左傳》中找到,堯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劉累的,曾經做過夏代的臣子。劉邦,就是劉累的後代。這樣,劉邦就可以通過堯,上溯到黃帝,被認為是具有天神血統的人。
劉邦之後,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統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黃帝,以證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封建階級統治者要證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統是個非常困難的事,之後由於天神觀念的變化,黃帝等也不再被承認是天神,而只承認他們是人帝,即使能夠找到黃帝的血統也失去了意義,這時候,出來了感生帝說。 感生帝說是漢代儒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後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
感生帝說的要點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氣而降生的。精氣就是靈魂,也就是說,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賦予的靈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國家正式把感生帝列為祭祀物件,至於五帝中哪一位是當朝皇帝的感生帝,則由儒者根據五行理論加以推算。
2樓:紅玫瑰
天子一詞,最早出於漢武帝,傳說漢武帝曾見過西王母,得九天玄鳥.認為自己文治武功堪與天媲美:故自為天子!自此所有皇帝均稱為天子.
3樓:懶小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權神授,既是世俗主宰,又是神權象徵,因為中國很早就政教分離了,人民只信仰公正的上天,所以皇帝就以上天在人間的代表自稱,
4樓:小凱
因為他們認為是在替天行道,所以自稱為天子。
古代皇上為什麼稱自己為朕?
5樓:阿離
秦始皇規定皇帝叫自己為「朕」,之後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人可以用「朕」這個名字。從那以後,「朕」一詞的特殊含義就被固定下來,成為歷代帝王的專有名詞。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眾所周知,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次統一的嬴政認為他是「賢德三帝,成功五帝」。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有記載。
從當時頻繁出現的幾個第一人稱代詞中,「餘(予)」作為自己的代稱有自我謙卑的含義,是一種普通的自我稱謂,沒有特殊的含義。而「朕」具有尊稱的形式和尊敬的含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秦滅六國以後,天子始自稱朕。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
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
朕
朕,zhèn,從舟從灷(zhuàn)。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7樓:成覓山
自秦始皇起專門用作皇帝的自稱。
8樓:湖畔的野百合
朕,字形是雙手抱拳豎一大拇指,表示自稱,上古音*dam。可能不是巧合,古波斯語dam也是自稱。現今徽語嚴州語還保留了dam 這個自稱。
考古發現 秦王室 可能納有波斯女子為妃。始皇帝規定只有皇帝可以自稱朕。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稱自己為孤?
9樓:小白家裡小白
孤的說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原指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諸侯們自嘲為孤,就像孤家寡人一樣。
根據清代學者趙翼的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路諸侯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往往自稱寡人;實力較弱的諸侯,往往自稱孤。這些諸侯雖然實力較弱,可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們在國家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使得一般人不敢親近。
所以,這些諸侯們自嘲為孤。當然,沒準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秦漢以後,還有不少帝王也自稱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諸侯國皇帝,如東吳孫權就自稱為孤。
10樓:慕m木白
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
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孤、寡都是孤單的意思。《呂氏春秋·士容》:「孤、寡 ,謙稱也。」龔自珍《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 :「寡者,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兒,意為沒有親人的孩子。
寡:是指一個人,多數也是少的意思。
兩個字聯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獨尊」
《戰國策·齊策》: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這句話是說 ,因為地位低賤的人是地位高貴的人的根基 ,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意即君主稱自己是孤單的 ,需要臣下的輔佐。而不是說 ,因為地位低賤的人是地位高貴的人的根基 ,侯王就說自己不好。轂是車轂 ,為輻條所湊集之處 ,君王是群臣所向之中心 ,因此以「轂」喻王。
即不能像車轂為眾輻所集那樣得到群臣的擁戴 ,與稱孤、寡類同。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皇帝的自稱
朕: 「朕」這個稱呼在上古時,是很普遍的自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尚書·皋陶謨》:
「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爾雅·釋詁》:
「朕,身也。」郭璞注:「上古貴賤皆自稱朕。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群臣在議尊號時,李斯等人建議「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此以後,這個貴賤通用的稱呼便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了。
孤: 原是先秦時王侯的自稱。《禮記·玉藻》:
「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莊子·盜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
」《呂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注:
「孤、寡,人君之謙稱也。」秦朝以後沿用為皇帝的自稱。
寡: 原是先秦時王侯的自稱,見上條引《呂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後沿用為皇帝的自稱。
孤寡: 古代君王的謙稱,含義與上兩條一樣。《戰國策·齊四》:「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寡人: 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謙之詞。《左傳·隱公三年》:
「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
」朱熹注:「寡人,諸侯之稱,言寡德之人也。」自唐代之後,「寡人」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自稱。
以上幾種皇帝的自稱,原本都不是皇帝的專有名詞,皇帝真正的專門自稱是「予一人」。《尚書·湯誥》:「嗟!
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
」孔穎達疏:「予,我也。自謂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與物不殊,故自謙損。
」也有稱「餘一人」的,《左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誄之曰:
「昊天不弔,不憗遺一老,俾屏餘一人在位。」但「予(餘)一人」這個最正統的皇帝的自稱,皇帝在講話的時候卻極少使用,史書上也少有記載。
另外,還有一個自稱「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自稱。《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
`予小子不明於德。`」這是商王太甲的自稱。《詩經·周頌》: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這是周成王的自稱。《禮記·曲禮下》:
「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
12樓:匿名使用者
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王侯也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一山不容二虎 只有一個人 所以稱孤
古代皇帝自稱有什麼
14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15樓:雨雪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皇帝簡介: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劉姓是中國建立政權和皇帝最多的姓氏,共有96帝。如果算上兼姓劉氏的耶律氏(《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所建立的遼朝、西遼和東遼等國的皇帝,劉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皇帝總數超過100位,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皇帝專業戶」。
在古代為什麼叫皇帝為「陛下」?為何古代皇帝自稱朕和寡人
皇帝是高高在上,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佔有一個字,一個詞歸自己所用。集華麗與尊貴於一身的人,往往也是最孤獨的。就像是越高的山峰,就越少還有人能到達。更何況是山頂?皇帝,就像是山頂上獨生的一棵樹,沒有人陪伴他。他能做到的,唯有佔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所有人都在他的臺階之下,唯命是從,等候發令。就如...
關於古代皇上的早餐,中國古代皇帝早餐吃什麼?
當然是先上朝然後再吃早餐。古代皇帝卯時 早上5點 開始上朝,上朝後再吃早餐。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畫像肥大呢,為什麼古代皇帝的畫像都那麼醜
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是活動少,而且補品吃的太多了,另一個是因為古代人認為胖叫做富態是貴族的象徵。所以大多皇帝的畫像都是 胖子 o o 為了顯示他們的威嚴,沉穩,顯的他們很有氣勢。在說畫師為了保險起見,畫胖了沒錯啊 因為在古代胖做為富貴和莊嚴的象徵 體現身份的象徵,地位高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畫像都那麼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