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學者,滅盡定是不是需要斷除所有慾望連成佛的慾望都得斷

2021-08-17 20:06:20 字數 5109 閱讀 8982

1樓:天下倒影

一念轉化,所謂煩惱即菩提。

成佛是願,並且不是把成佛當目的,是為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修是修放下、無我,自己都沒有了,**來的慾望?

阿彌陀佛。

2樓:渡海之舟

是的。佛在《金剛經》中有相關的開示: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可見,修行佛法,又不能執著有個佛法。佛道無上誓願成,又不能整天想欲成佛。 其中微妙,難以言說。

3樓:凝靜堂

成佛不是慾望 那是願望 想想就可以了 天天想 時時想 就成了錯誤的慾望了

4樓:

是的吧,應該順其自然。 水到自然渠成。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想成佛,自然成佛

這只是一種無慾的心境

怎麼會真的成佛

6樓:煩惱即菩提

是的,不執著煩惱,不執著涅盤。自然入定。

7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是凡夫就有慾望。是正覺就斷除慾望。

滅盡定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8樓:aaa**王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

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命根有兩種,其一是維持相應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維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維持相應名法;作用是令它們發生(於生、住、滅);現起是維持它們存在;近因是應受維持的名法。

那麼,入滅盡定與死亡又有什麼不同?這在《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 〈大拘稀羅經〉裡都有談到,今舉〈法樂比丘尼經〉中所言如下: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

"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入滅盡定者亦然,於定中六根對外境的反應雖已停止,但它們本身具有的功能還是不滅的,一旦行者出定時,它們即隨時恢復作用。[4]在《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也是這樣說:"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和有漏的無想定不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但並不就是所謂的解脫境界,非此能斷諸煩惱,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在其地的一生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唯識認為,滅盡定是前六意識斷滅了,但第七意識還存在。

就道教理論來看,滅盡定有點類似進入了「空亡」狀態,暫時不起作用了,暫時隔離了。

(觀點僅供參考)

佛學(教)中滅盡定是什麼意思

10樓:aaa**王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命根有兩種,其一是維持相應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維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維持相應名法;作用是令它們發生(於生、住、滅);現起是維持它們存在;近因是應受維持的名法。

那麼,入滅盡定與死亡又有什麼不同?這在《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 〈大拘稀羅經〉裡都有談到,今舉〈法樂比丘尼經〉中所言如下: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

"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入滅盡定者亦然,於定中六根對外境的反應雖已停止,但它們本身具有的功能還是不滅的,一旦行者出定時,它們即隨時恢復作用。[4]在《中阿含經》〈法樂比丘尼經〉也是這樣說:"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和有漏的無想定不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但並不就是所謂的解脫境界,非此能斷諸煩惱,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在其地的一生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

11樓:匿名使用者

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

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這是修小乘佛理的高階階段(必修禪定依戒定慧為三學)。中國目前修學的皆是大乘佛法,大乘三學就是聞思修,直破二執,速證菩提;再一個大乘的法門就是淨土唸佛法門,是大乘的一個獨特法門。

滅盡定是什麼?

12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滅盡定又作滅受想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內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

容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為主,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成唯識論四卷二頁雲:又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

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謂眼等識,行相粗動,於所緣境,起必勞慮。厭患彼故;暫求止息。

漸次伏除,至都盡位,依此位立住滅定者。故此定中,彼識皆滅。若不許有微細一類恆遍執持壽等識在;依何而說識不離身。

如彼卷二頁至六頁廣說為破釋。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術語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32,梵語nirodha-sama^patti。又作滅受想定、滅盡三昧。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

即滅盡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於無心位之定。與無想定並稱二無心定,然無想定為異生凡夫所得,此定則為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得,即以現法涅槃之勝解力而修入者。聖者遠離無所有處之煩惱,其定之境地可喻為無餘涅槃之寂靜;故為入無心寂靜之樂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無色界之第四有頂天。

諸宗派對此定有各種異說,如說一切有部主張此定別有實體;但經量部、唯識宗等不認其為實法,唯於心、心所不轉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識宗且以為在此定中未斷滅阿賴耶識;分別論者則謂,入此定之聖者,其想與受已滅,然仍有細心未滅。  另據宗鏡錄卷五十五所舉,滅盡定與無想定有四種不同:(一)證得者之異,即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無想定則為凡夫、外道所證世間之定。

(二)祈願之異,即滅盡定者唯求出世功德;無想定者則求世間樂果。(三)感果與不感果之異,即滅盡定為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則為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四)滅識之異,即滅盡定能滅除第六識,兼能滅第七識之染分;無想定僅滅除第六識分別之見,其他諸邪見尚未能斷盡。

佛說的放下 跟我們慾望有沒有衝突?

14樓:匿名使用者

1、放下,是指放下錯誤的認識見解,也就是放下錯誤的執。錯誤的執著,或者說妄執,有這樣一些:對於慾望的追求,從眼耳鼻舌身體意念各根源尋找快樂、迷惑,叫欲取;對某些觀念和想法的固執,叫見取;對於錯誤的出發點、沒有意義的行為約束產生的知見上的迷惑,叫禁戒取;執著一個四大五蘊所構成的假相而不能領會到「我」只不過是一個假相的事實,產生種種對「自我意識」「自我價值」的追求、種種對自我利益的固執、前途的憂慮,叫我取。

其實這些妄想執著都來自於對「我」的慾望和認識的固執己見,佛法認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於慾望的錯誤執著。

2、放下不是放棄,因此在捨棄錯誤的執著之外,精進應該還是需要的。比如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因此放下慾望的約束執著,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把該做的事做好,而且做事只是做事,不為達到什麼得到什麼,只為完成自己應該做的義務,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做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簡單而實際的覺者生活。

所以,放下錯誤的執著與認真生活、認真做事,是沒有什麼必然衝突的,有衝突的時候,實際是我們在執著於自我的種種利益和慾望上,導致與他人、與社會、與正常的本性產生矛盾。

15樓:心靈小炎

呼呼,他們都是大神,個人卻沒這麼高的覺悟,佛家講究出世,不同於儒家的入世,佛家不是要看破紅塵、參悟佛理麼,那些真正的佛家子弟可以說放下了慾望,那些對佛理一知半解的人,包括本人卻是很難放下的,慾望也是舍不下的,當然大智慧之人的心境我是不懂的,他們放沒放下我不得而知。

16樓:匿名使用者

各位說的都正確,關鍵是沒有搞清「慾望」和「放下」的概念,慾望,在我們世俗人眼裡,是一種本能的,無法控制的生理本能,而佛家認為這種本能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初級的、妄念的,一是心之本性,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我們至所以這麼多的煩惱,甚至心想事不成,就是我們的妄念占主導地位。佛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佛,為什麼有聰明愚笨之別,就是我們的妄念程度不同造成的,妄念越重佛性就越低,甚至沒有佛性,要想獲得智慧健康,就得放下妄念、分別和執著。

放下,指的是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貪嗔痴慢疑,是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照做,理上不能有分別執著妄想,事隨緣去做,也就是順其自然。這樣就沒有衝突了。

願望和慾望是不同的,願望是心之本性,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性,是不加任何妄念的。慾望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妄念,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想一想」、「研究一下」、「思考一下」等,所產生的分別、執著和妄念。只要我們能夠在事實面前放下分別、執著和妄念,就可以戒除或減少「財色名食睡」的**,看破是一種智慧,放下是一種能力,只要我們依佛法修行,這種智慧和能力就會逐漸增長。

請問這是不是紅山文化的古玉,請鑑定是不是紅山文化古玉

紅山文化的玉多岫巖老玉,也叫河磨玉,屬於和田玉的,這個 還是不怎麼清晰,感覺有點味道,但缺少風化紋,包漿也不厚,我發你看看我的 這是什麼?一種說法 這是五 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古玉。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古玉,有一定歷史和年代古玉,價值可觀,那麼我們只有請古董專家來鑑定他的真偽歷史年代和價值,有價值好好珍藏...

揪心,色達佛學院是不是真的要拆了

所謂的藏傳佛教,正確名稱應該是喇嘛教。喇嘛教是8世紀以後印度佛教走到後期 回時摻雜了大量外道甚答 色達佛學院紅房子為什麼要拆 色達以前發生過bai兩起嚴重的 du火災,所以色達的不zhi 是紅dao色的要拆除,回是進行消防通道改造。答要拆除部分建築,同時進行基礎設定改造。是為了更好的為遊客服務。當然...

是不是落地哭三聲,好醜命註定是不是這樣的難道真的要窮一輩子嗎

沒有什麼命中註定!命運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你找到方向,努力拼搏,就會過的一天比一天好!要相信自己!當然不是,機會靠自己爭取的 落地哭三聲,好醜命生成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摒棄迷信的信念來看這句話,所謂 落地喊三聲 即是bb出生後離開母體,從被截斷臍帶的那一刻開始,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時刻,從生理上是完全脫離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