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你這樣說的 這是一句格言!這個世界誰都沒有對錯,只有喜歡和討厭!
尼采的一句話,有沒有知道德語原文的
2樓:匿名使用者
wer mich nicht umbringt,macht mich stärker.凡是不能殺死我的都會使我更強大。
尼采說過。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什麼意思?
3樓:土購網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當你太過了解一個事物的黑暗面,瞭解它的內在動因,瞭解它的行為模式,瞭解它所帶來的便利就很難不被其同化。同理,當你過分沉浸於某種不好的情緒或是經歷,也極難再擺脫負面的糾纏。
除了惡龍沒有任何生物能打敗惡龍,如果總是喜歡跟黑暗的深淵較勁,那麼深淵也會對你糾纏不休。就像有人冷落你,你用冷漠回敬,有人看不起你,你也會輕蔑的鄙視他,有人對你有意攻擊,你的氣焰更加囂張,你討厭的人,總是輕易的就把你變成你討厭的那個樣子。
魔鬼之所以成為魔鬼,是因為他的行為衝破道德底線、正義原則。這些會讓他的進攻更加無所顧忌,更加**毒辣。我們要想戰勝魔鬼,很多時候必須也使用魔鬼的毒辣手段,時間長了,即使我們勝利了,但我們也成了魔鬼。
所以說,我們需要面對黑暗的膽識,也需要凝視深淵的勇氣,但永遠不應該深陷其中。
4樓:哎呦臥鋪
惡龍之所以為惡龍,是因為他的行為衝破道德底線、正義原則。這些會讓他的進攻更加無所顧忌,更加**毒辣。我們要想戰勝惡龍,很多時候必須也使用惡龍的毒辣手段,時間長了,即使我們勝利了,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5樓:匿名使用者
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各自向對方轉化。
6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是他與惡龍戰鬥太久了。但是不確定。??
7樓:匿名使用者
道德是建立在虛偽之上,所謂"勇者"只不過是自以為善的惡龍,**程度與生存質量成正比
8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的惡龍應該是一種比喻 比喻一方強大的惡人 而與惡人纏鬥的是一個朝氣澎湃 充滿正義的一個人 經歷了多少次搏鬥 多少次慘烈 最終勝利 他沉浸在勝利 與偉大的功績的的光環下驕傲 慢慢的覺得自己 是最偉大的人 最強大的人 慢慢的覺得人都應該臣服他 久而久之 成了另一條惡龍 也許這句是讓我們不忘初心的意思 個人想法 錯了莫怪哈哈
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你最關注什麼,你就會成為同層次的人。黑龍代表一切
10樓:淺語有致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一句概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1樓:匿名使用者
凡有言,必被知,無知即幸,不可直視。
12樓:里昂不愛瑪蒂娜
尼采患有嚴重精神病,這是他苦悶的精神世界寫照吧,病魔纏身,所以有意無意在作品中體現自己痛苦的心境吧
13樓:匿名使用者
尼采:我沒有說過這句話。
14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反腐提材會用到的一句話,要對付奸臣,只有比他們更奸。類比,要戰勝惡龍,就要比惡龍更惡。或者說最瞭解你的人是你的敵人,與惡龍纏鬥久了,惡龍的手段你也就全都會了,一旦作惡,你就會變成惡龍。
鑑定大師也可以變成作假大師,反過來也是。最厲害的偵探也可以是最厲害的犯人。
15樓:就是侏羅紀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
與惡龍鬥爭過久,無非是想讓惡龍臣服,或者消滅惡龍。
16樓:房東的貓
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是絕對不會成功的,有時候為了勝利連人性都要捨棄。
17樓:羽泉
勇士正是因為正義才與惡龍搏鬥 但是過程中,他必然接觸到與正義相悖論的事實,久而久之會被感染,會明白正義的無力和人性的悲慘,用蝙蝠俠舉例子,他接觸罪惡卻沒被感染,原因是他用極端正義整治罪犯,才能維護住他的信仰,事實上他也是「正義」一方的惡龍,無論如何,他自身都全然被腐化
18樓:匿名使用者
wer mit ungeheuern kämpft,mag zusehn,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
19樓:落霞遺音
中國有兩句話:
1:自古清官多酷吏
2: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好和壞不是對立,是相互變異的形態
所以曹雪芹才寫了「假作真時真亦假」
20樓:楓
以在下短見,大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是尼采說的一句話,求出處和德語原文。
21樓:匿名使用者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原話是:
man liebt zuletzt seine begierde, und nicht das begehrte.
das begehrte來自動詞begehren,有「要求、願望、渴望、(男女)追求」的意思。begierde和das begehrte意思很近,但begierde是近乎瘋狂的、超越基本需求的慾望,比如對大量財富、無盡美色的追求,含貶義。
這句話出自尼采2023年完成的
"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善惡的彼岸——一種未來哲學之序幕》)
第四部分
"sprüche und zwischenspiele"(《格言和插曲》)
這句話是全書的第175條。
《善惡的彼岸》又譯為《超越善與惡》,為尼采所著哲學書籍。全書分為前言、九大部分以及末尾的一首長詩。目錄如下:
vorrede
erstes hauptstück: von den vorurtheilen der philosophen (1. – 23.)
zweites hauptstück: der freie geist (24. – 44.)
drittes hauptstück: das religiöse wesen (45. – 62)
viertes hauptstück: sprüche und zwischenspiele (63. – 185)
fünftes hauptstück: zur naturgeschichte der moral (186 – 203)
sechstes hauptstück: wir gelehrten (204 – 213)
siebentes hauptstück: unsere tugenden (214 – 239)
achtes hauptstück: völker und vaterländer (240 – 256)
neuntes hauptstück: was ist vornehm? (257 – 296)
aus hohen bergen. nachgesang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出自**
22樓:始末之福音
出自魯迅雜文集《熱風》,章節名為隨感錄「三十九至四十三」。
原文如下: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我又願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熱風》是魯迅寫於2023年到2023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
文集名稱《熱風》含義
對於集名,魯迅曾解釋說: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為《熱風》。
編集時,魯迅對當時令人窒息的社會現狀感到「寒冽」,以「熱風」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魯迅主張深刻批判社會,促醒人們去改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23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先生的隨感錄四十一——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
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我又願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24樓:你就是在刁難我
出自魯迅雜文集《熱風》,章節名為隨感錄「三十九至四十三
25樓:半世琉莉
魯迅先生的雜文集《熱風》
關於魯迅說的一句話,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
魯迅全集 空談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 國民新報副刊 與 紀念劉和珍君 在一個雜文集裡,大概在 君 前面 三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於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但願這樣的 從此停止就好。雖然是無論那一國度...
老子說過一句話大概就是說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讓人用得上也未必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挺長的一
為學日益,為道來日損,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 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西方人是為學,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 中國人是為道,提高 境界 修養 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 損之又損 所以落...
只有句號是一句話嗎?感嘆號,問號是不是一句話呢
是的,這跟標點沒有絕對關係,是和整句話的意思有密切關係的 感嘆號,問號,省略號等都表示一句話。是的,省略號也是一句話!逗號分號破折號不是的 句號 問號 感嘆號在引號內算不算一句話?句號 問號 感嘆號 引號內算一句話。能否算作一句話,要從標點符號的使用來判斷。句號 感嘆號 問號叫做句末點號,原則上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