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哪些經歷,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2021-04-21 16:07:10 字數 4093 閱讀 7865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孟子十四歲志於學抄,到他四十歲

襲(約公元前332年)出仕以及

bai遊歷各國,至六十du二歲返鄉著述zhi講學。這一dao大段經歷,古今許多學者曾進行考據,據多種傳記、年譜、年表來看,至今仍很難準確地記述這個過程。考據成績較大的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考證》和楊澤波的《孟子評傳》,也不能準確地推定系年,我們在這裡只能簡略地敘述。

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2樓:第一職責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出生於鄒城市北鳧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於國家統治之中,造福於百姓,他在戰亂時,周遊各國。孟子到齊國宣傳自己的學說時,並沒有被統治者接受,於是他離開了齊國。

孟子53歲時來到了魏國,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後來魏國齊國發生了戰爭,後來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樑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歡樑襄王,於是離開了魏國。

孟子於公元前318年再度來到了齊國,孟子受到了齊宣王的禮遇,但是齊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並不打算實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離開了齊國。

孟子再遊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齊楚雖大,何畏焉?」他又離開了宋國。

不久,孟子回到了魯國,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孟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是天意所為,於是不再出遊。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繼承「仁政」,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傳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張,設立學校,進行全民教育。

他還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在各國遊歷的時候,備受尊重,來訪者絡繹不絕,有人曾建「先師廟」,並把村名改為孟子的名字,來紀念他。

孟子的代表作品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

3樓:山裡有隻大狗熊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三十歲到四十歲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周遊列國,推行仁政。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揹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公元前329年,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隻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2023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4樓:阿沾

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遊齊國,受到禮遇。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一顧的。

後世紀念: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2023年),建立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5樓:笑盈盈

孟子像(20張)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

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為師時姓曾名參(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參,即曾子),後更改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

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種說法是,孟子在十

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孟子出生時子思已逝世三十載。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就連孟子自己也曾說:

「予未得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

離婁下》)無論是否受業於子思,孟子的學說的確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孔子逝世後,儒家分為八派)[3]

孟子生平及《孟子》主張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孟子鄒國人 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 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

孟子身平簡介,孟子的生平簡介300字

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 晉之後卻傳出子車 子居 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 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 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理念孟子的主要思想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 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親親 長長 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