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如何區分介詞「與」與連詞「與」,請舉例說明

2021-04-20 09:24:46 字數 3138 閱讀 9172

1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bai:1 、介詞「與」帶賓語du,組成介賓結zhi構,通常在動詞前作dao狀語;連詞「與」用在聯合關版系的成分權中構成名詞或動詞性片語,「與」字本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 、介詞前可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

你匿名提問,回答限字數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有「給」的意思,連詞就是同「和」

怎樣區分介詞以和連詞以,舉例說明.從古代漢語的範圍

3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中,介詞「以」的作用是把名詞、名詞性片語、代詞等一類的體詞介紹給動詞、形容詞,或介紹給動詞性片語、形容詞性的片語。介詞以和它「介紹」的片語成介賓片語,在句子中主要充當狀語或補語。例如:

①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許行》)

② 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子產壞晉館垣》)③ 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御史。(《柳子厚墓誌銘》)「以」作為連詞,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片語內部的連詞。

它所連線的兩個動詞,或兩個動詞性片語,前一動作為行為往往是實現後一動作行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後一動作行為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這種「以」字可能是由介詞「以」衍化而來的。例如:

①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②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晉靈公不君》)③ 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焉?(《城濮之戰》)

4樓:匿名使用者

在文言文裡,「以」的用法如下。

一、 「以」可以作介詞。

(一)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作用、拿、憑、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

(二)起提賓作用,即動作的物件。"把"。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

二、「以」可以用作連線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雙音節的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如何區分現代漢語介詞在和動詞在,並舉例說明

5樓:呼阿優

介詞是從動bai

詞虛化來du的,但一旦虛zhi化為介詞後,只在帶dao賓語這一點上相同,在回其他語法答功能上都跟動詞不一樣。以「拿」和「把」為例。

一、 (*代表錯誤說法) 動詞「拿」|介詞「把」 :

(1)帶賓語:~錢|~錢

(2)做謂語或謂語動詞:你~還是我~|*你~還是我~

(3)~得動:~得動|*~得動

(4)單獨受副詞修飾:已經~了/剛~|*已經~了/剛~

(5)受「不」修飾:不~|*不~

(6)帶上賓語後單獨成句:「你在幹嘛」「~書。」|「你在幹嘛」*「~書。」

(7)帶上賓語後單獨做謂語:我~報紙|*我~報紙。

擴充套件資料

還可以採取一種簡單化的區分辦法

(1)「在、到、用、比」等如果處於單說地位,或單獨做謂語(「她在不在」「在。」),是動詞,不是介詞。

(2)「在、到、用、比"等帶上賓語後,如果處於單說地位,或單獨做謂語(「你用什麼筆記本」「用戴爾。」),其中的「在、到、用、比」等是動詞,不是介詞。

(3)「在、到、用、比」等帶上賓語後,如處於另一個動詞後(「在床上看書」,「用洗衣機洗衣服」,「她坐在床上」,「走學校」),其中的「在、到、用、比」等是介詞,不是動詞。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一個有「在」的句子中,如果沒有其他動詞,其中的「在」就是動詞;如果有其他動詞,其中的「在」就是介詞。例如:

1、我在教室。(在是動詞)

2、我在教室學習。(在是介詞)

如何區分介詞和連詞,舉例說明從現代漢語

7樓:匿名使用者

「和、跟、與、同」這四個詞都是既可以作連詞,又可以作介詞,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呢?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辨析:

(1)連詞「和」所連線的兩個詞語如果是聯合關係,一般可以互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的前後兩個名詞性詞語沒有直接的語法關係,不能互換位置。

如:《紅樓夢》和《水滸》都是古典名著。(可以互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

我和他談了這件事。(不能互換位置)

(2)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之前不能出現狀語。

我和他談了這件事。——我〔幾天前〕〔曾經〕〔和他〕談了這件事。

(3)連詞「和」有的可以略去,介詞「和」不能略去或改用頓號。

《紅樓夢》、《水滸》都是古典名著。

為了準確地表達思想,避免歧義,在我國憲法裡用「和」作連詞,用「同」或「跟」作介詞。例如:

我國根據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

可見,如果一起使用,一般習慣是把「和」用作連詞,「同」用作介詞。比如:

小王同小張和小李吵了一架。小李和小張同小王吵了一架。

如何區分古代漢語中的平仄,如何區分平仄?

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於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於古音的仄聲。1 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2 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3 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4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平仄其實很容易,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講,平聲就是第一聲 第二聲,陰平是第一聲,...

古代漢語中的介詞是有什麼轉化而來

古代漢語介詞,有的是由動詞轉換而來的。例如 以 它本來是動詞。說文解字 以,用也。動詞 以 的意思是 用 或 認為 以為 以 作 用 根據 講,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 莊公十年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 憲問 當 認為 以為 講的 以 可以單用 以 也可以使用 以為 ...

漢語「的」有哪些用法,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介詞用法有哪些

了 的用法 1.名詞 名詞短語 數量短語 了 冬天了,要注意別感冒。三年了,你一點也沒變。2.形容詞 形容詞短語 了 現在的房價便宜了。形容詞 了 數量 了 晴了一個星期了。形容詞 了 數量 上個月一直下雨,只晴了三天。這塊布短了兩公分。3.動詞 了 事情有了變化 這個問題我懂了。事情即將有變化 飛...